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第二单元第二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6-06
中第二节 问寒热
①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②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③但寒不热:病人但感畏寒而无发热。特点:病人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近火可缓。
④但热不寒: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感觉。见于里热证。
名称 |
表现类型 |
临床意义 |
恶寒发热 (外感表证) |
恶寒重,发热轻 |
外感寒邪 |
发热重,恶寒轻 |
外感热邪 | |
发热轻,恶风自汗 |
太阳中风证 | |
但寒不热 (里寒) |
久病体弱畏寒,脉沉迟无力(沉主里,迟主寒) |
虚寒,久病阳气虚衰 |
新病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脉沉迟有力 |
实寒,寒邪直接侵入体内,损伤脏腑或其他局部阳气 | |
但热不寒 【按症状分】 |
壮热:高热持续不退(>39度),满面通红、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 |
里实热,伤寒阳明经和温病气分阶段 |
潮热:病人发热定时,有规律,如潮汐 |
| |
阳明潮热:热势较高,日晡(申时)热甚,兼腹胀便秘 |
阳明腑实证 | |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兼头身困重 |
湿温病(湿邪粘腻,实遏热伏) | |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1],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兼颧红、盗汗(骨蒸潮热)。 *发热以夜间为主温病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
阴虚证 | |
微热:轻度发热,热势较低,37~38度 |
内伤病和温热病后期 | |
但热不寒 【按病机分】 |
阴虚发热:见阴虚潮热。 |
|
气虚发热:长期微热,烦劳则甚,或高热不退,兼少气自汗、倦怠乏力 |
脾气虚损 | |
小儿夏季热(血虚发热):夏季长期发热不已,兼烦躁、口渴、无汗、多尿,至秋凉不治自愈; *血虚发热: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 |
气阴两虚发热 | |
寒热往来 (半表半里) |
少阳病:恶寒与发热交替,无定时,兼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脉弦。 |
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 |
疟疾:寒栗鼓颔与壮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兼头痛剧烈、口渴、多汗。 |
疟邪潜于膜原,内入与阴争则恶寒,外出与阳争则发热。 |
[1]午后夜间发热,亦可见瘀血积久郁热化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