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公共卫生助理医师考试《环境卫生学》讲义:第二章第三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5-11
中第三节 微量元素与健康
在地球地质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地壳表面化学元素的不均匀分布。这样,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土壤、水体和植物中化学元素种类和含量存在着差异,继而影响到该地区生活人群对化学元素的摄入量。由于地质原因使得生活人群对某种化学元素摄入量过高或过低而引发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一)常量和微量元素
根据化学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多少,可分为常量和微量元素两类。
常量元素
碳、氢、氧、氮、硫、钾、钠、磷、钙、镁、氯等11种元素,占人体内化学元素总量99.95%,称为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在人体内正常含量小于人体体重0.01%的化学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它包括锌、铁、铜、锰、钴、铬、钒、锡、硒、氟、碘、铂、铝、铅、镉、汞、铊、镍、锶、锂、硅及多种稀土元素等。
必需微量元素
目前认为有14种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钼、铬、锰、钴、镍、锡、钒、碘、硒、氟、硅等)在生物体内是维持正常生理、生化功能、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所必不可缺的元素,称为必需微量元素。
非必需微量元素
因其无或尚未发现在生物体内有益的生物学作用的微量元素,称为非必需微量元素。
无论必需或非必需微量元素摄入量过多时,均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
(二)微量元素与疾病
微量元素的生物效应表明了它在维持正常人体功能和健康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生物学效应的两重性,特别是那些安全范围较小的微量元素,人体摄入量过低或过高都会产生危害(砷、氟、碘所致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将在其他章节讲述)。人体内微量元素不足或缺乏,不仅与摄入量多少有关,而且与机体的先天性代谢功能异常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