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口腔助理医师口腔黏膜病学精讲复习:第二章第六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4-14
中第五节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第六节 口腔念珠菌病
真菌按形态可分为霉菌和酵母
霉菌:体细胞呈圆筒状,沿长轴方向延伸,形成丝状结构菌丝,又称丝状真菌,可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
酵母:由球形、卵圆、椭圆或柠檬形的单细胞组成体细胞,可带荚膜,繁殖方式为芽植。有些酵母长出的出芽细胞沿长轴依次连接生长,形成菌丝样结构,称为假菌丝。属于此种结构的酵母菌称为酵母样真菌,如念珠菌。
念珠菌至少230种,其中条件致病菌7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热带念珠菌和高里念珠菌次之。在pH 4-6, 20-37℃生长好,需氧,耐寒不耐热,50-60℃即可死亡。 白色念珠菌由完整的胞壁、胞膜、胞浆及胞核组成
【影响带菌因素主要有】唾液的冲洗作用;暂时性变化:进食及刷牙后减少,睡眠时增多;吸烟者带菌率高
【发病机制】机会性感染/条件感染
1) 念珠菌的毒力:侵袭力(与磷酸酶与蛋白酶有关):①芽生孢子:寄生 ;②假菌丝:致病形式
2) 宿主的防御能力:免疫功能下降(如HIV)
3) 菌群失调:滥用抗生素; 术前局部抗生素漱口
【临床表现】
A、念珠菌性口炎(candidal stomatitis)
①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acute pseudomembranous stomatitis):多见于长期使用激素、HIV患者、免疫缺陷者、婴幼儿及衰弱者,新生儿多见“鹅口疮”
儿童:出生后2-8天出现;好发部位:颊、舌、软腭及唇;表现:烦躁不安、啼哭、轻度发热,全身反应轻
病损特点:黏膜充血、散在白色小斑点;相互融合成丝绒状附着不紧的斑片,稍用力可擦掉。
成人(HIV):症状:口干、烧灼不适,轻微疼痛;部位:任何口腔黏膜
表现:乳白色绒状假膜;周围黏膜充血发红。伪膜强行剥离会导致渗血,不久后有新的绒膜形成。
上述假膜是由念珠菌的菌丝、孢子及坏死脱落的上皮汇集而成
②急性红斑型念珠菌口炎(acute erythematous stomatitis)
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和HIV感染者,原有消耗性疾病,又称抗生素口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