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口腔执业助理医师牙周病学精讲复习:第四章第二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3-16
中第二节 牙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
(1)实验性龈炎观察:停止口腔卫生措施,所有受试者在10-21天均发生了实验性龈炎。菌斑组成也发生改变,健康时G+球菌和短杆菌占80%,龈炎形成过程中,G-占40%-55%。清除牙菌斑后1-8天牙龈全部恢复健康。此后还证实长期的菌斑堆积可导致牙周炎的发生
(2)流行病学调查:牙周病的分布、患病率和严重程度与该人群的口腔卫生情况、菌斑积聚量呈正相关。局部如无牙菌斑,仅有修复体和其他机械刺激,则很少引起牙龈炎症
(3)机械除菌和抗菌治疗效果:采用机械除菌的方法使牙周袋内的细菌数量明显减少,牙龈炎症和肿胀消退,出血或溢脓停止,对阻止牙周破坏有效甚至可以促进修复。抗生素治疗牙龈炎和牙周炎有一定疗效,能缓解症状
(4)动物实验研究:无菌动物实验证明仅有牙石或丝线结扎等异物刺激不会引起龈炎;而用加有细菌的饲料喂养可造成牙周炎症,并有组织学证据表明细菌积聚与牙周破坏有关
(5)宿主免疫反应:牙周病患者的血液或龈沟液可检测到牙周致病菌的高滴度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反应在牙周治疗后下降。抗体形成不足或亲和力过低,则易发生严重广泛的牙周炎。
【在牙周炎快速进展时,非附着性龈下菌斑明显增多,毒力增强,与牙槽骨的快速破坏有关,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被认为是牙周炎的进展前沿】
【第一复合体(红):与牙周炎紧密相关的菌群,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福塞坦氏菌、齿垢密螺旋体;第二复合体(橙):与牙周炎紧密相关的核心群,包括中间普氏菌、变黑普氏菌、微小微单孢菌、具核梭杆菌、直肠弯曲菌、缠结优杆菌、昭和弯曲菌】
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的区别
菌斑 |
部位 |
优势菌 |
致病性 |
影响因素 |
龈上菌斑 |
近牙龈的1/3牙冠处和其他不易清洁的窝沟裂隙 |
G+需氧菌 兼性菌 |
龋病、龈炎、龈上牙石 |
口腔卫生措施;食物机械摩擦;唾液 |
附着性龈下菌斑 |
龈缘以下附着于牙根面 |
G+兼性菌 厌氧菌 |
根面龋、根吸收、牙周炎、龈下牙石 |
龈沟或牙周袋的物理空间;龈沟液 |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 |
龈缘以下位于附着龈表面或直接与龈沟上皮,袋内上皮接触 |
G-厌氧菌 能动菌 |
牙周炎、牙槽骨快速破坏 |
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