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6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章第三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3-12

  第三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一) 溶细胞型感染(见于无包膜(裸病毒)杀伤性强病毒)

  1 阻断细胞核酸与蛋白质合成细胞病变死亡

   2 致细胞溶酶体膜通透性↑→释放水解酶→细胞自溶

  3 病毒抗原引起免疫损伤

   4 病毒毒性蛋白对细胞毒性作用

  5 病毒感染本身对细胞影响

  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 CPE):病毒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增殖所引起的典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细胞变圆、聚集、融合、脱落、形成空斑等 )。

  (二)稳定状态感染

  包膜病毒,出芽方式释放 ,细胞在短时间内不会死亡,但最终仍要死亡。

  1 感染细胞表面表达病毒抗原;

  2 感染细胞融;

  (三)细胞凋亡( cell apoptosis )直接(病毒)或间接(编码蛋 白)激活细胞死亡基因。

  (四)病毒基因组的整合及细胞的增殖转化:病毒基因部分或全部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并传至子代细胞,不产生子代病毒,细胞也不破坏。

  1.可引起细胞遗传改变细胞转化;

  2.也可发生细胞恶化肿瘤相关病毒。

  (五)包涵体的形成

  包涵体(inclusion body):有些细胞在病毒感染后,于胞浆或核内出现特殊的斑块状结构。

  二 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病毒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和组织器官的损伤,即病毒对组织的直接损伤;

  免疫病理损伤:1.体液免疫病理作用 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1.引起免疫抑制 2.杀伤免疫活性细胞 3.引起自身免疫病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