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6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口腔组织病理学》:第十章第二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7-26

  第二节 牙周炎(periodontitis)

  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组织炎症性破坏性疾病。 其主要临床特征:牙周溢脓,牙齿松动。主要病理变化: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发展过程:活动期与静止期交替进行 晚期牙齿松动、脱落。

  【病因】

  1.口腔细菌为主要病原因子

  ①牙周袋内以Gˉ厌氧菌为主,健康牙龈沟内以G+需氧菌为主

  ②各种类型牙周炎其致病菌不一样,也不是单一菌种。Moore(1987)曾在牙龈沟内发现325种不同的细菌

  ③牙龈卟啉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过去称为牙龈类杆菌,是成人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

  ④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 tans , Aa)是青少年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

  ⑤新的可疑致病菌:福赛类杆菌、二氧化碳纤维菌、颗粒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以及密螺旋体属(嗜麦芽糖密螺旋体、中间密螺旋体)等。

  2.牙菌斑:口腔细菌以菌斑形式存在,是牙周炎的始动因子。其形成过程如下:唾液粘蛋白所形成的薄膜是基础,细菌粘附、聚集(同类细菌之间的吸附)、共聚(不同类细菌的聚集)及繁殖。

  一般情况下,牙面清洁后4~8小时即有细菌进入,10~12小时牙面上形成的菌斑即可用染色剂着色;5~6天菌斑趋于成熟;10~30天菌斑成熟达到高峰。菌斑涂片监测表明,每克牙菌斑内约有2×1011细菌数。

  3.软垢(soft mucinous deposits)主要由细菌、真菌、白细胞及脱落的口腔上皮以及粘液、食物残渣等组成,据统计大约有细菌250万个/毫克。

  4.牙石(calculus)(1)龈上牙石(2)龈下牙石

  附着在牙龈边缘的牙面上或牙龈沟内的沉积物,是矿化的菌斑和软垢。

  5.全身因素(宿主的防御反应及其遗传因素)

  【发病机制】

  1.牙菌斑的作用

  细菌及其毒性产物对牙周组织的直接损伤

  ⑴菌膜上含有脂多(lipopolysaccharedes,LPS)是一种细菌内毒素,主要损伤细胞成分

  ⑵活化破骨细胞促进骨的吸收、破坏

  ⑶增强吞噬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引起组织损伤

  ⑷产生细菌酶,如蛋白酶、胶原酶、透明 质酸酶等,主要破坏牙周组织的基质和 细胞间质

  2.中性多形核白细胞(PMN)的作用是宿主抵御外界原菌的第一道防线。

  ①吞噬细菌作用②数目和功能的降低可加速牙周组织的破坏过程③释放多种酶:胶原酶。引起基质降解。

  3.细胞因子的作用

  ①引起和维持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导致了组织继续损伤②调节细胞生长、分化③白细胞介素是一组主要的细胞因子,与白细胞和其他细胞相互沟通密切相关

  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的主要细胞因子如下: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E2、基质金属蛋白酶、护骨因子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