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6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七章第二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7-20

  第二节 牙本质龋

  一、特点:

  1.常由釉质龋或牙骨质龋发展而来,或同时发生(如潜行性龋,牙颈部龋)。

  2.无机盐溶解与有机物破坏同时进行。

  3.牙本质龋沿牙本质小管进展。

  4.牙本质龋时,牙髓出现防御性反应。

  5.牙本质龋的龋损呈三角形,其顶端指向髓腔。成洞后形成较大的龋洞。

  三、牙本质龋

  病理改变分四层:1.透明层2.脱矿层3.细菌侵入层4.腐败崩解层

  1.透明层

  又称硬化层,是牙本质龋病变最深层的改变。此层形成机理为牙本质小管内细胞突起变性后,钙盐沉积封闭小管。光镜下观察呈透明状。电镜下观察晶体呈针状。

  2.脱矿层

  位于透明层表面,细菌入侵前,酸已扩散到此区域,引起脱矿。此层小管结构仍保持完整,但管周牙本质和管间牙本质的晶体数量减少。

  3.细菌侵入层

  位于脱矿层的表面,细菌侵入小管后并繁殖,小管扩张形成串珠状,而后小管破裂。管间牙本质脱矿,收缩,小管相互融合形成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和裂隙。

  4.腐败崩解层

  位于牙本质龋的最表层,也是龋洞底部的表层。此层内牙本质结构完全破坏,残留一些崩解组织和细菌。

  四、牙髓的改变

  当刺激强烈时,牙髓变性坏死,发生炎症。当刺激缓慢时,牙髓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