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6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七章第三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4-12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HCV)

  曾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1989年命名为HCV,目前仍不能培养。

  一、生物学性状

  1.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SSRNA+,球形,40~60nm,核心,Core,C区,包膜蛋白-1区(E1区),编码衣壳及包膜蛋白,包膜蛋白2区/NS蛋白1区(包膜蛋白易变异. 转慢性),NS蛋白 2. 3. 4. 5区。

  2.基因型:根据HCV基因序列差异分6个基因型:欧美1型为主,亚洲2型为主,3型为辅,我国以1b.2a.2b型为主。

  3.黑猩猩为唯一易感动物。

  4.细胞培养不成功。

  5.抵抗力:对脂溶剂敏感。

  5.包膜蛋白抗原性易快速变异,造成免疫逃逸,病毒持续存在,为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但潜伏期短5-10周。

  2.多见于输血后肝炎(80-90%)。

  3.临床类型轻重不一(急性、慢性、携带者)。

  4.感染极易慢性化(>90% )、肝硬化(20%)、肝癌(欧美50-70% ,我国10%)。

  5.免疫力不牢固,疫苗制备困难。

  6.2型病毒致病性强(复制快、数量大、 症状重、损伤严重),输血后肝炎、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出现肝外(肾小球肾炎);3型免疫病理损害。

  7.HCV与肝癌相关(意大利、希腊、日本肝癌血中50%~70%抗HCV阳性),我国肝癌血中10%抗HCV阳性。

  8.病后低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HBV和HCV可同时感染。疫苗制备困难。

  三、微生物检测:1.抗HCV(IgM IgG) 2.核酸(HCV.RNA)检测阳性占10%。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