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七章第三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3-26
中第三节 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
(一)生物学性状
1.G+短粗杆菌,无鞭毛,有明显荚膜。人工培养很少形成芽孢,在碱性环境和缺少发酵糖的条件下利于芽孢的形成,芽孢位于中央或次极端 。
2、培养特性与生化:
①不严格厌氧,营养要求不高,繁殖快(1代8min)血平板双层溶血环,内环β溶血(θ毒素)、外环α溶血 (α毒素 ) 。
②生化代谢活跃,分解多种糖、产酸产气,“汹涌发酵”,在牛奶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其中的酪蛋白发生凝固,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猛。
3、分型:根据其主要毒素的抗原性分A、B、C、D、E5个型,A型为主。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能产生十余种外毒素,有的即为胞外酶。
①α毒素(卵磷脂酶)增加血管通透性, 溶血、坏死作用,最重要。形成气性坏疽。
②β毒素组织坏死。
③ε毒素增加胃肠壁通透性。
④ι毒素坏死。
⑤κ毒素(胶原酶)分解胶原纤维、组织崩解。
⑥μ毒素(透明质酸酶)有利细菌及毒素扩散。
⑦ν毒素(DNA酶)降低粘稠度,有利扩散。
⑧θ毒素溶血毒素、细胞毒素。
⑨λ毒素蛋白酶。
⑩肠毒素增加肠黏膜细胞通透性。
2、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产气荚膜梭菌为主): 60%~80%由A型引起。创伤感染、伤口条件与破伤风相似。 潜伏期短8-48h,局部组织坏死,产生大量气体,组织气肿(捻发音) ,压迫神经末梢,剧烈疼痛并伴有恶臭,最后大块肌肉坏死,毒素入血(毒血症),全身中毒症状,休克、死亡(30%)。
(2)食物中毒:较轻,1-2天自愈。
(3)坏死性肠炎(C型):β毒素致病,为出血性肠黏膜坏死(腹剧痛、腹泻、血便、循环衰竭等),死亡率高达40%。
(三)微生物学检验
1、直接涂片镜检:①镜检有荚膜的G 大杆菌②白细胞少且形态不典型,③伴有其他杂菌。
2、分离培养:接种血平板、牛奶培养基或庖肉培养基,厌氧培养。取培养物镜检。
3、动物实验:取细菌培养物0.5~1ml iv注射小鼠,10min后处死,37C°5~8h,观察小鼠状况。
(四)防治:
1.伤口清创
2.切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
3.大剂量青霉素、多价抗毒素、高压氧舱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