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医学微生物学第九章第三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3-16
中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一)先天性非特异性免疫:1.遗传因素:种属差异、个体差异2.宿主年龄和生理状态3.屏障作用4.吞噬作用
(二)获得性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Interferon,IFN)
定义是由病毒或其它干扰素诱生剂刺激机体易感细胞产生的一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分泌性蛋白。
产生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体细胞。
诱生剂:病毒、内毒素、人工合成的dsRNA等。
种类:
|
产生细胞 |
诱生剂 |
I型 |
α人白细胞,β人成纤维细胞 |
病毒及人工诱生剂 |
Ⅱ型 |
γ T细胞 |
抗原 |
性质:1.对热较稳定,56℃30`灭活,低温保存2.可被蛋白酶破坏3.有抗原性干扰素诱生
抗病毒活性:通过抗病毒蛋白(antiviral protein,AVP)发挥效应。
AVP只作用病毒,对人体细胞蛋白合成无影响,当干扰素浓度≥10单位/ml,5分钟就使细胞处于抗病毒状态,(比抗体出现早)即能中止病毒复制,不能限制病毒扩散。因此,干扰素对病毒只有抑制而无杀灭作用,对已整合的病毒无作用。另外,有些病毒对干扰素产生“耐药性”。
干扰素其它活性:免疫调节,抗肿瘤。
二、特异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1.病毒中和抗体2.血液抑制抗体3.补体结合抗体
(二)细胞免疫:1.细胞毒T细胞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2.细胞因子作用
三、抗病毒免疫抑制时间:1.抗病毒血症的全身性病毒感染2.单一血清型病毒感染3.易发生抗原变异的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