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医学微生物学第五章第二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3-09
中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一、细菌的致病性
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能感染或引起宿主疾病的细菌(具有致病性的细菌)。
致病性(pathogenicity)或病原性: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或性质。
毒力(virulence):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是细菌致病性量的概念。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表示。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二 细菌的毒力因子
细菌的毒力因子
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
毒素:外毒素(exotoxin)、内毒素(endotoxin)
细菌侵入的数量
细菌侵入的部位
(一)侵袭力
病原菌具有突破防御、侵入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菌体结构物质:
1.表层粘附性结构及物质(菌毛、磷壁酸等)
2.侵袭性结构及酶(荚膜、侵袭性酶等)
(二)细菌的毒素
病原菌产生的毒性物质,可直接引起宿主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1 外毒素(exotoxin)
来源:主要由G+菌和部分G-菌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外毒素的特征:
1.毒性蛋白质,大多AB型毒素;
A亚单位(毒性部分):决定毒素致病作用
B亚单位(结合部分):具有靶细胞的亲和性、具有抗原性
2.毒性作用强,具有选择性;
3.对理化因素不稳定;
4.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
5.种类多、机制复杂,包括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