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医学微生物学第三章第三、四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3-08
中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遗传性变异:是由基因结构发生改变所致,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来实现。
非遗传性变异:是细菌在环境因素等影响下出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因基因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
一. 突变
突变(mutation):是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异。
发生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突变率低10-1010-6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提高10-610-4
表现型 野生株(wild strain)没有发生突变的菌细胞
突变株(mutant strain)突变后的菌细胞
突变的类型
1.点突变(point mutation)只有一个碱基对的变化(置换、插入、缺失) 2.多点突变(multiple mutation)两个以上碱基对的变化(较大范围的染色体重排、倒位、重复、缺失等)
诱变剂:是能显著提高突变率的各种理化因素(UV、高温、辐射及化学诱变剂)
回复突变和抑制突变(reverse mutation , suppressor mutation)
回复突变并没有纠正正向突变的DNA序列,而只是抑制了正向突变的效应,故称抑制突变,以区别真正的原位回复突变到野生株。
基因突变规律:
1.随机发生,不定向;2.突变与选择(以耐药突变体为例):结论:细菌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性,与抗生素的使用无关;实验:影印试验;说明:耐药突变株在接触药物之前出现,药物的作用是选择耐药株,淘汰敏感株3.具有相对稳性;4.可发生回复突变
突变体的分离
1.耐药性突变体 2.营养缺陷型突变体 3.条件型突变体
二.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recombination):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
外源性遗传物质:供体菌染色体DNA,质粒DNA及噬菌体基因等。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