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6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医学免疫学精讲复习:第十四章第四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6-15

  第四节 发生机理

  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抗原进入部位附近时,发生局部的Arthus反应,当在血中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C1C),沉积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沉积后,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致病。

  (一)激活补体

  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是发生Ⅲ型超敏反应的启动原因,但沉积的免疫复合物本身并不直接损伤组织。免疫复合物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C5a即过敏毒素,能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增强血管通透性。血管通透性增加,一方面渗出增加,本身是一种血管炎症;另一方面为后续的免疫复合物继续沉积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二)C3a、C5a、C567的趋化作用

  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水解片段C3a、C5a、C567也是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部位,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为本型超敏反应病理改变的主要特征之一。聚集于局部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沉积的免疫复合物过程中,释放部分溶酶体酶。

  包括中性水解酶、酸性水解酶、胶原酶、弹力纤维酶等多种酶类,可水解血管的基底膜和内弹力膜以及结缔组织等,造成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溶酶体酶中的碱性蛋白、激肽原酶等可直接或间接产生血管活性介质,有加重和延续组织损伤和炎症的作用。

  (三)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

  脱颗粒产生PAF,可诱导血小板集聚和活化,释放血管活性胺类及释放凝血因子,进一步增强血管通透性,形成血栓。此种情况,虽然不是造成血管炎的主要因素,但加剧了病变。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