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医学免疫学精讲复习:第十三章第四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5-27
中第四节 IgE抗全和IgE Fc受体(FceR)
1、IgE的产生:某种抗原进入体内,首先被抗原递呈细胞摄取、处理后,被Th细胞识别,Th细胞分两亚群,即Th1和Th2细胞。目前认为正常机体的Th1和Th2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而Ⅰ型超敏反应病人体内Th2偏高,进而产生过量的Th2型细胞因子。
例如IL-4、IL-5、IL-6、IL-13、GM-CSF等,其中IL-4是B细胞发生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向IgE转换)的因子,因此体内大量产生IgE。IgE借助于Fc段,吸附于广泛分布于粘膜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嗜碱细胞等细胞等细胞表面的FcεR上。
2、目前研究认为FcεR 有高亲和性FcεR( FcεRⅠ)和低亲和性FcεR (FcεRⅠ)两种
(1)FcεRⅠ:Metzger等 FcεRⅠ型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最近,进行了基因的克隆化。研究结果表明,该受体由四条肽链组成,α链、β链各一条,另有两条由二硫键结合的γ链,γ链与信号传递有关。IgE结合部位位于α链上。
α链具有免疫球蛋白功能区样的结构,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在每个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膜上存在多达(2~3)×105个FcεR Ⅰ,此受体主要与IgE的Fc段(CH3和CD4)结合。IgE的半衰期较短,为2.5天,而游离状态的IgE-旦结合在细胞膜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并可维持数月。
(2)FcεRⅡKikutani等(1987)利用单克隆抗体证实, FcεRⅡ与CD23是同一分子。
目前已成功地克隆出 FcεRⅡ的cDNA,FcεRⅡ是由321个氨基酸组成的跨膜糖蛋白,其N端在细胞质内,C端在细胞外,与IgE结合部位在C端细胞外部位。这部分经蛋白水解后,成为可溶性 FcεRⅡ(s FcεRⅡ)从细胞游离到液相中。FcεRⅡ主要分布于B、Mφ、T、NK、血小板、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结合,还能阻止组胺的释放。
可以认为s FcεRⅡ能况争性地阻断或抑制IgE与效应细胞的结合,那么就可能控制超敏反应的效应阶段。但是 FcεRⅡ对IgE的亲和性相当低[Kα=(2~4)×106/m],靠这么低的亲和性不能解释在血中能形成s FcεRⅡ-IgE复合物。因此认为,体内还有某种机制能使s FcεRⅡ-IgE稳定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