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医学免疫学精讲复习:第十三章第二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5-26
中第二节 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type Ⅰ hypersensitivity)一般发生比较快,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也称过敏反应(anaphylaxis)。1966年日本学者石阪(Ishizaka)发现Ⅰ超敏反应是由血清中IgE介导的,IgE可通过血清被动转移使人及动物发生过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发生快,一般在几 sec~几十min内发生,称之为早期反应一般消失也快,不留组织损伤。但也有个别病例,在接触 应原后4~6h后发生,又称为晚期反应,主要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2、早期的反应一般认为是IgE与肥大细胞、嗜碱细胞膜上的FcεRⅠ型 介导的,以功能紊乱为主;而晚期反应是IgE与嗜酸粒细胞上的FcεRⅡ型受体结合、作用的结果,以各种炎细胞浸润为主。
3、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个体差异可能与缺乏分泌型IgA、胆碱能兴奋性增高、缺乏胆碱酯酶、缺乏某些补体成份如C1INH等有关。遗传倾向现已知,HL B8与Ⅰ型超敏反应高度相关,高表达HLAB8的人群,人群中可测出高滴度的IgE,双亲均有超敏反应史者,子代发病率 58%。
豚鼠为良好的Ⅰ型超敏反应动物模型,Ⅰ型超敏反应的很多实验都是在豚鼠体内进行的。若首次给豚鼠皮下注射少量马血清,经10~14d诱导后,静脉或心脏注射大剂量马血清,1~3min后,动物表现表现烦躁不安、耸毛、抓鼻、喷嚏、尿便失禁、呼吸困难,多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