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主治医师诊疗技术与常规:下消化道出血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9-13
中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主要来源于大肠,尽管小肠(仅指空肠和回肠)出血少见,但小肠出血诊断最困难。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大肠癌和大肠息肉,其次是肠道炎症性病变。
【入院评估】
一、病史采集要点
1.现病史
①便血的发病时间、颜色、频度、量及其演变过程;出血后有无周围循环衰竭的相关症状伴发,如乏力、头晕、晕厥、心慌、气短等;既往有无类似出血发作。
②便血与大便的关系:是纯血便,与大便混杂,凝血块,还是血水样腹泻,有无粘液脓血便。
③出血与大便的混合程度:是附于大便表面,与大便不均匀混杂,还是均匀混合。
④发作出血前有无消化道症状发作:如腹痛、腹泻、便秘及大便习惯改变等,以及它们在出血后的变化;既往有无下消化道疾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痔疮、肛裂等。
⑤有无发病诱因:如不洁饮食史,服用阿莫西林、抗凝血药,腹部放射治疗等。
⑥有无对大便颜色有影响的食物或服用特殊药物史等。
⑦出血前后有无发热,食欲、体重、小便性状的改变,有无鼻衄、牙龈出血等。
⑧入院前的诊治措施及其效果。
2.既往史:有无肝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肺功能不全、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血液病、内风湿疾病、手术等病史。
3.个人史:有无药物过敏、血吸虫流行区长期居住史等。
4.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无类似发作史和结肠癌等。
二、体格检查要点
1.首先检查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心率;注意神志情况,有无神志淡漠或不清。
2.皮肤粘膜检查:有无皮肤、粘膜苍白;有无皮疹或紫癜等,有无口唇粘膜黑斑。
3.有无浅表淋巴结肿大。
4.腹部检查:有无压痛、肿块及其部位和范围,有无血管杂音以及肠鸣音强弱等。
5.肛门直肠检查:有无痔疮、肛裂,直肠指诊有无肿块或结节等。
三、诊断及鉴别要点
1.诊断要点
①拟诊下消化道出血:便血者应首先考虑下消化道出血,尤其是无明确上消化道出血征象,而有中、下腹部症状和发作便血前有明显大便习惯、大便性状改变者。无呕血的黑便患者,上消化道检查未发现明确病变时,亦应考虑下消化道出血可能。
注意排除特殊食物或药物等引起大便颜色呈暗红或鲜红的情况。
②拟诊出血的最可能原发病,如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性、缺血性肠炎等。
③失血性休克:若有周围循环衰竭,应做出诊断。
④失血性贫血:根据血色素进行轻、中、重度划分。
2.鉴别诊断
①上消化道出血:见《上消化道出血》
②出血病因鉴别:大肠癌以老年人多见,可能伴有体重下降、大便习惯改变,有的可触及腹部包块。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为血水样便血,且发作便血前多有粘液脓血便,多有里急后重,有的有腹痛和发热,直肠受累最多见。缺血性肠炎多以左下腹痛、发热、便血起病,主要见于老年人,病变一般不累及直肠。感染如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多有发热、腹泻等,有的有溶血及肾功能损伤,往往有不洁饮食史。息肉、血管病变、憩室发作出血前无任何临床表现。青少年便血者多注意Meckel憩室、幼年性息肉等。
【医嘱要点】
一、一般医嘱
与《上消化道出血》部分相同。
二、辅助检查
1.化验检查
①血常规+网织红细胞,便常规+便潜血,尿常规+尿八项,血沉,血型。
②生化20,电解质分析,抗体过筛,血凝分析,HBsAg,抗-HIV,抗-HCV,输血者检查血梅毒抗体。
③消化道肿瘤过筛指标(根据不同的病因考虑),如CEA,CA19-9,CA242,AFP,CA125等。
④根据病情还可做大便培养,大便找阿米巴,肥达氏反应等。
2.其它常规检查
心电图、胸部正位片、腹部超声。
3.特殊检查
①结肠镜检查:首选,待周围循环稳定时尽快检查,有诊断、治疗出血的作用。
②其它与诊断病因有关的检查,如钡剂灌肠、小肠造影、小肠镜检查、血管造影、腹部CT、同位素检查等根据需要选用。
三、治疗计划
(一)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复苏治疗
与《上消化道出血》原则相同
(二)止血治疗
除非是较大量出血,下消化道出血大多不需要特殊的止血措施,伴随着原发病的治疗多可自行止血。
1.凝血酶保留灌肠有时对左半结肠弥漫病变的出血有效。
2.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加压素、生长抑素静脉滴注可能有一定作用,剂量参见《上消化道出血》。注意缺血性肠炎等缺血性疾病禁忌使用加压素等缩血管药。
3.内镜下止血:结肠镜检查发现出血病灶,可进行内镜下止血。病变广泛的可局部喷洒止血药物(如凝血酶),病变局限的可采用注射疗法、高频电凝、微波、热探头、激光、钛夹。
4.放射介入治疗:动脉造影后动脉滴注加压素0.1~0.4U/min。加压素无效病例可作超选择性插管,在出血灶注入栓塞剂,但主要缺点是可能引起肠梗塞,拟进行肠段手术切除的病例,可作为暂时止血用。
5.紧急手术治疗:经内科保守治疗仍出血不止危及生命,无论出血病变是否确诊,均是紧急手术的指征。
(三)病因治疗:根据不同病因可选择药物、内镜或择期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