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下半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四
来源 :考试网 2017-05-15
中小学语文《静夜思》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小学语文《静夜思》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展示静夜思图片,并提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你想到了这些,那在这样的静夜之中,诗人又在思考什么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静夜思》吧!(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2.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
3.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4.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5.开火车认读生字。
6.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
7.自由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诗中哪两句写“夜”呢?读一读,用笔圈出不懂的字词。
释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疑:好像。霜:小朋友们见过霜吗?冬天的早晨,在地面上结成的白色小冰晶就是霜,摸上去又冷又湿。
说诗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2.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并划出节奏。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3.哪两句诗写“思”?读出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在诗中写了两个动作是什么?(举头、低头)他举头做什么,低头做什么?谁来做一做这两个动作。看课件,认真观察诗人是怎么举头、低头的。给你什么感觉?(沉重,伤心,难过)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这句诗到底该怎么读?师用沉重的语气范读并画出节奏。哪些字该读重些呢?(举,思)生试着用沉重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4.现在我们理解了诗人的心情,再试着齐读一下这首诗歌。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拓展延伸)
同学们互相说说:看着明亮的月光,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想起故乡的什么?
你通过本篇诗歌的学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
小诗仙们,回家后把这首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家人听吧。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如何上好一堂古诗鉴赏课?【教学实践问题】
【参考答案】
①重美读,以读激趣。诵读是古典诗歌教学中激趣导学的主要途径。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科学的指导学生诵读,如教帅可通过示范读或者录音来纠学生的读音,指导学生读清句读,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气势,读出作品中的抑物顿挫,跌宕起伏,读出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喜怒哀乐。
②善创情境,激趣导学,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导学前通过播放与诗歌有关联的歌曲、投影,展示与诗歌内容有关画面或典故引入,也可用简笔画导入,最好多种形式结合,总之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激趣目的。此外,诗歌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创设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本身的诗意诗味,又能使学生了解它所适用的场合或范围,达到学以致用及活用的目的。
③引导评读,深层感悟评读,指品评感悟,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并且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精妙之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充满情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在学习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2.小学还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试着举例和背诵。【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