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导航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语文教案模板(七)

来源 :考试网 2018-12-05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语文教案模板(七)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一)导语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二)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三)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四)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五)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六、板书设计

  2019年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VIP班5大经典课程:精讲班+模考内训班+习题精析班+真题解析班+面试精讲班 ,对考试考核形式要求及流程进行全面介绍,送6类特色学习资料,笔试试题、复习重点,全线解答!

  不想错过教师资格证面试备考?考试交流?欢迎加入:QQ群号:856953063。教师资格证2018教师资格证 抑或  扫码进群 赶紧扫描下面二维码!!!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