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医学理论诊断基础知识点:中性粒细胞增减意义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9-07

  中性粒细胞增减意义

  A.中性粒细胞增多:

  ㈠.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剧烈活动、饱餐、高温、严寒、)

  ㈡.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多与异常增生性增多。

  ⑴反应性增多:

  § 急性感染或炎性(常见原因,而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 广泛得组织损伤或坏死

  § 急性大出血.溶血(白细胞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 急性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

  § 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

  § 其他,如器官移植排拆

  ⑵异常增生性增多:①。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慢性;②.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RBC(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PLT(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

  B.中性粒细胞减少

  ² 某些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或见于伤寒;

  ²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纤维化等

  ² 药物或理化因素等,如服用抗甲状腺药物;

  ²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² 脾功能亢进等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1)大小不均,可能为幼稚中性粒受内毒素影响造成的不规则分裂。

  2)空泡形成,可能为胞质脂肪变性所致。

  3)中毒颗粒,此中性粒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异常增高

  4)杜勒小体,胞质中毒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酸性区域

  5)核变性,核缩、核裂、核溶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

  ▲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红色细杆状物质,对鉴别急性白血病有重要意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此小体,急粒和急单则可见到。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

  §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为主,若5叶者超过0.03,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以至15叶),则称为核右移.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预后不良.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