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点:细菌性痢疾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7-06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亦称为志贺菌病,主要表现为腹痛、排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装,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病理解剖】

  病变部位主要发生在乙状结肠与直肠,严重者可波及整个结肠和回肠末端

  急性菌痢:肠黏膜基本病理变化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典型病程初期为急性卡他性炎,后出现特征性假膜性炎和溃疡形成,最后愈合。假膜是由渗出物中的大量纤维素与坏死组织、炎症细胞、红细胞及细菌一起形成;假膜脱落后,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地图状”溃疡。由于病变局限,故溃疡表浅,肠黏膜穿孔少见。急性菌痢中,中毒性菌痢肠道病变轻微,突出的病理改变为大脑及脑干水肿、神经细胞变性。

  慢性菌痢:肠黏膜水肿和肠壁增厚,肠黏膜溃疡不断形成和修复。

  【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重型、中毒性菌痢

  普通型:起病急,畏寒发热,伴头痛、腹泻,多先为稀水样便,后为黏液脓血便,每日10余次至数十次,变量少,可有里急后重感,常伴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无中枢神经功能症状。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