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6年传染病学基础知识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8-1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概述 :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脑膜炎双球菌)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主要表现:突然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及脑膜刺激症状,部分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本病冬春季多发,儿童多见。

  一、 病原学:

  脑膜炎球菌或称奈瑟氏菌,G阴性,肾形或豆形,多呈凹面相对成双排列;人体是唯一天然宿主;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分A.B.C等13群及若干亚群,以A.B.C多见。外界不易生存,产生自溶酶。内毒素、菌毛及外膜蛋白是其致病的重要因素。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潜伏末期及病后10日。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可达50%,以A群为主,非流行期间以B群多见。

  2、传播途径:呼吸道直接传播。

  3、易感人群:6月~5岁儿童易发病。6月以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成年人经反复隐性感染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感染者较少。本病隐性感染率高。

  4、流行特征:季节性,冬春多发;周期性,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

  三、病理:

  1、败血症:主要为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壁炎症、坏死,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导致皮肤及内脏出血。

  2、脑膜炎: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表现为脑膜血管充血、出血、渗出,大量纤维蛋白及血浆外渗、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脑脊液化脓性改变。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1~10天,平均2~3天。根据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不同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型。

  ★(一)普通型:

  1、前驱期:低热、咽痛、咳嗽等上感表现。

  2、败血症期:

  ①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②皮肤粘膜瘀点瘀斑70%以上。

  3、脑膜炎期:此期多与败血症期同时存在,持续2~5天

  ⑴发热、感染中毒症状加重

  ⑵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①颅高压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②脑膜刺激症:颈项强直、Brudzinski征和Kernig征阳性

  ③脑炎症状:谵妄、抽搐、神志障碍、恢复期

  4、恢复期

  ①体温下降至正常;

  ②瘀点瘀斑消失或溃烂结痂愈合

  ③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实质损害征象好转;

  ④1~3周痊愈

  (二)暴发型:

  1、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①严重毒血症②大片坏死性紫癜;③顽固性休克;④DIC;⑤脑膜刺激征多缺如,脑脊液多正常;⑥血培养阳性。

  2、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膜和脑实质损伤

  ①脑实质损害严重:昏迷②脑疝形成:枕骨大孔疝,天幕裂孔疝③呼吸衰竭④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⑤CSF改变

  3、混合型: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症状

  ①严重全身毒血症症状②顽固性休克、大片瘀斑③脑实质损害:抽搐、昏迷、呼衰,脑疝

  ④预后极其严重

  (三)轻型:多见于流行后期,病变轻。表现为低热、头痛、呼吸道症状。出血点及脑膜刺激征轻。脑脊液多正常。

  (四)慢性败血症型:

  1、婴幼儿流脑

  ①表现不典型;②呼吸道症状及消化道症状明显;③神经系统表现为烦躁、惊厥、尖叫;④囟门隆起,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2、老年流脑

  ①暴发型发生率高;②呼吸道症状、意识障碍重,皮肤瘀点多;③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④白细胞可不高。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