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传染病学基础知识点:细菌性痢疾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8-17
中细菌性痢疾
概述:
由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由消化道传播;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夏秋季多发。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血脓便伴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烧;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可多次感染,多次发病。
病机: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致炎症、坏死和溃疡。
一、病原学:
1.一般特征:属于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杆菌。
2.志贺氏菌属的分型:
按O抗原结构及生化反应(甘露醇)分 :4群47型。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3.流行趋势:B群福氏菌是我国主要流行菌群。
4.致病因素:
⑴对肠粘膜的吸附及侵袭力;
⑵内毒素及外毒素;
致病性:痢疾志贺菌-重;福氏志贺菌-慢性;宋内氏志贺菌-轻。
5.抵抗力:
各型痢疾杆菌在外界生存能力均较强:宋内氏<福氏<鲍氏<志贺氏
二、流行病学: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2.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3. 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短暂而不稳定,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4. 流行特征:季节夏秋季;年龄儿童多。
三、发病机理:
发病机制
1、细菌入侵后的致病因素:
⑴痢疾杆菌因素:
①数量:若105,75%发病;若180,22%发病
②致病力:毒素(内、外毒素),吸附及侵袭力
⑵人体抵抗力:胃酸,正常菌群及分泌型IgA
2、病理改变(Pathologic changes)
①急性 部位:乙状结肠、直肠 病变:弥漫性炎症浅表溃疡
②慢性 部位:乙状结肠、直肠 病变:水肿增厚息肉样增生
③中毒型 肠道 :病变轻 全身:多器官血管痉挛 实质细胞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