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_医学免疫学_考点:第十四章超敏反应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1-10
中第十四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造成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
超敏反应与正常免疫应答的区别在于是机体在识别和排除抗原的同时,还给机体造成机能障碍或病理损伤,将损伤一面称之为超敏反应,属于病理免疫,又称变态反应
根据Gell 和Coombs,把超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I型:过敏反应
Ⅱ型: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
Ⅲ型:免疫复合物反应
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由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释放大量过敏介质而造成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过敏介质诱发的临床表现时间极短,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始动因素:IgE
作用机制:肥大细胞膜上的FcεR结合IgE类抗体,经过交联作用,激活了肥大细胞,促使其脱颗粒,释放出多种类型的过敏介质。
一、IgE和肥大细胞的活化
(一)IgE及其类别转换
IgE分子的免疫生物学特性:通过其高亲和力受体FcεRI首先和细胞及组织结合,然后再识别和结合抗原。
表达FcεRI的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活化的嗜酸粒细胞
Ig类别转换:
(二)IgE介导的信号转导
FcεRI:由四条肽链组成:α、β及两条γ链。
α链:胞膜外两个IgSF结构域:识别IgEFc段
胞内有ITAM,参与细胞活化信号的胞内转导:
β链:四次跨膜结构域,N、C端在膜内
γ链:同源二聚体
IgE和两个以上FcεRI分子的α链交联:引起受体及相关跨膜分子的聚合,致Src家族PTK成员(Lyn)相互磷酸化而激活
肥大细胞还有蛋白酪氨酸激酶Btk的参与。
(三)肥大细胞活化的调节
1、CD23(FcεRⅢ):低亲和力IgE受体,负向调节IgE合成。
2、FcγRⅡ-B:负反馈调节,机制未明
3、GIF:糖基化抑制因子
4、GEF:糖基化增强因子
二、肥大细胞与过敏介质
(一) 肥大细胞类型
特征 粘膜肥大细胞 结缔组织肥大细胞
组织分布 肺、肠道粘膜 皮肤、肠道粘膜下层
T细胞依赖 + -
颗粒超微结构 漩涡形 隔栅、网格形
FcεR +++ +
胞质内IgE + -
蛋白酶 类胰蛋白酶 类胰蛋白酶、类疑凝乳蛋白酶
组胺 + ++
LTC4: PGD2 25:1 1:40
主要蛋白多糖 硫酸软骨素 肝素
(二)过敏介质
1、 血管活性胺:组胺、血清素
2、 花生四烯酸衍生物:是细胞膜磷脂胆碱经磷脂酶水解后释放的代谢产物。最具病理生理意义的是:前列腺素、血栓素、白三烯。
3、 炎性蛋白和多肽:血小板活化因子、激肽原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4、 其他:蛋白多糖(硫酸软骨、肝素)、细胞因子(IL-1-IL6)
三、变应原
变应原:能够选择性地激发Th2并驱动IgE应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
特点:诱发过敏性应答的剂量极小。
四、I型超敏反应相关疾病
特应征(atopic allergy):天然抗原引起的慢性过敏反应性疾病,如哮喘、枯草热、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浆液性中耳炎等。
过敏反应:专指急性发作的水肿、充血症状。可位于局部,也可发生于全身。
(一) 表现于粘膜的过敏反应性疾病
1、 哮喘:发病主要因素:遗传、婴儿期的体内外环境变化。
(1) 外源性哮喘:具有明确变应原引起。特点:季节性发作和爆发性发作。
(2) 内源性哮喘:无明确变应原。特点:找不到外源性变应原,无IgE的增高。
2、 过敏性鼻炎:变应原颗粒<1-2um时,可吸入气管造成哮喘,颗粒较大(>10um)则被鼻粘膜阻挡造成过敏性鼻炎。
机制:鼻粘膜中的肥大细胞释放过敏性介质,介质导致血管扩张、粘膜水肿、腺体分泌、痒觉受体受激而降低喷嚏的域值。
3、 食物过敏症:变应原在胃肠道反应。
(二) 表现于皮肤的过敏反应性疾病
1、 特异性湿症:以渗出为主的早期皮炎。临床上与迟发型超敏反应相似,但患者接触变应原后出现“风团反应”被认为由IgE介导。其他原因也会导致特异性湿症,如联合免疫缺陷症。
2、 荨麻症:
(三) 表现于血管的全身性过敏反应性疾病:过敏性休克
1、 药物过敏性休克:药物半抗原进入体内与蛋白质结合为变应原,诱导机体产生IgE,再次应用相同药物即可发生。如青霉素引起。青霉素本身分子量低,无免疫原性,其降解产物可形成半抗原。
2、 血清过敏性休克:被异种蛋白致敏的机体再次注射相同来源的抗体或血清制品时。如用破伤风抗毒素进行治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