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导航

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免疫学》复习笔记:第十六章肿瘤免疫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2-01

  第十六章 肿瘤免疫

  一、肿瘤抗原及其分类

  肿瘤抗原:泛指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新出现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

  (一)按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分类

  1.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指仅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新抗原。这种抗原最初是在同系小鼠中通过移植排斥试验来证实的,故又称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umor specific transplantation antigen,TSTA)或肿瘤排斥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RA)。目前已用特异性CTL证实多种肿瘤存在TSA。

  2.肿瘤相关抗原(,TAA):指非肿瘤细胞所特有、正常组织或细胞也可表达的抗原物质,但在癌变细胞的表达水平远超过正常细胞。

  (二)根据肿瘤抗原产生的机制分类

  1.理化因素诱导的肿瘤抗原:同一种化学致癌剂或物理辐射诱发的肿瘤,其肿瘤抗原特异性和免疫原性各异。

  2.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同一种病毒诱发的肿瘤均表达相同的肿瘤抗原,且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3.自发性肿瘤抗原:是指一般无明显诱因的肿瘤,大多数人类肿瘤属于这一类。某些自发性肿瘤类似于化学诱发的肿瘤,具有各自独特的抗原性;某些自发性肿瘤类似于病毒诱发的肿瘤,具有共同的抗原性。

  (1)突变的癌基因(如ras等)和抑癌基因(p53)产物;

  (2)异常表达的正常成分如分化抗原、过度表达的抗原和独特型抗原。

  4.胚胎抗原(fetal antigen):乃胚胎发育阶段由胚胎组织产生的正常成分,在胚胎后期减少,出生后则由于基因阻遏而逐渐消失,或仅极微量表达,发育成熟的组织一般不表达。当细胞恶变时,由于基因去脱阻遏,此类抗原可重新合成,表达于瘤细胞表面或分泌于血清中。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

  二、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学效应机制

  (一)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1.补体的溶细胞作用

  2.NK细胞的杀瘤效应

  NK细胞不需经抗原致敏可直接杀伤敏感的肿瘤细胞,其抗瘤作用是MHC非限制性的。 3.巨噬细胞的抗瘤作用

  通过非特异性膜受体与瘤细胞结合,发挥杀瘤效应;

  活化Mφ分泌TNF、蛋白水解酶、IFN和氧自由基等毒性分子,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Mφ与致敏T细胞、特异性抗体和补体协同发挥抗瘤效应;

  在提呈肿瘤抗原中具有重要作用。

  4.dgT细胞的杀瘤效应

  dgT细胞可直接杀伤瘤细胞,但不受MHC限制。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