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西医综合必看问答训练(十一)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0-07
中窦房结是如何控制潜在起搏点的?哪些因素影响心肌细胞的自律性?
[考点]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解析]正常情况下,窦房结对与潜在起博点的控制,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
(1)抢先占领。窦房结的自律性高于其他潜在起博点,所以,在潜在起博点4期自动去极尚未达到阈电位水平之前,它们已经接受到窦房结发出并依次传出兴奋的激动作用而产生了动作电位,其自身的自动兴奋就不可能出现,显而易见,抢先占领是自律性最高的组织能够主宰作用的原因。
(2)超速压抑。窦房结对与潜在起博点,还可以产生一种直接压抑的作用,在自律性很高的窦房结的兴奋驱动下,潜在起博点“被动”兴奋的频率远远超过他们自身的自动兴奋频率,潜在起搏点长时间的超速兴奋的结果,出现了抑制效应,一旦窦房结的驱动中断,心室潜在起搏点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从被压抑状态中恢复过来,出现本身自动兴奋性,超速压抑的程度与两个起搏点自动兴奋的频率的差别成平行关系,频率差别越大,抑制效应愈强,驱动中断后停搏的时间也愈长。
心肌自律性受下列因素影响:自律性的高低受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最大舒张电位的水平,以及阈电位水平的影响。
①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除极速度快,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就缩短,单位时间内爆发兴奋的次数增加,自律性就增高,反之,自律性就降低。
②最大舒张电位的水平。最大舒张电位的绝对值变小,与阈电位的差距就减小,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就缩短,自律性增高,反之自律性则降低。
③阈电位水平:阈电位降低,由最大舒张电位到达阈电位的距离缩小,自律性增高,反之,自律性降低。
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突触连接:神经元之间互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根据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互相接触的部位不同,把突触分为轴突—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轴突突触3类。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内有大量突触小泡,其中贮存神经递质。
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经突触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过程称突触传递,一般包括电—化学—电三个环节。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其轴突分支末端时,使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Ca2+内流,促使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小泡破裂释放出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改变。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将促使突触后膜提高对Na+、K+、Cl-,特别是对Na+的通透性,主要使Na+内流,从而引起局部去极化,此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当这种局部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即可激发突触后神经元的扩布性兴奋。当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时,则提高突触后膜对K+、Cl-,特别是对Cl-的通透性,主要使Cl-内流,引起局部超极化,此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膜的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效应。根据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功能活动影响的不同,突触又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类。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中枢神经内还存在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单胺类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分支上有大量结节状的曲张体,其中的小泡有递质贮存。当神经冲动抵达时,递质即从曲张体释放出来,与附近效应细胞的受体结合而发生信息传递效应。因为曲张体并不与效应细胞形成通常所说的突触联系,故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3)缝隙连接
神经元之间的缝隙连接,是指两个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其间隔有2~3nm的间隙。由于连接部位的膜阻抗较低,可发生双向直接电传递,故有助于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