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

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考点:现代文阅读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12-10

  考点·现代文阅读

  1.考情分析

  【考查重点】重在考查学生现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文本类型包括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以及文学类文本,其中文学类文本出现最多。文学类文本当中散文和小说考查比较多,散文主要考查行文脉络、内容、主旨、形象、语言这几个方面;小说主要考查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旨、语言这几个方面。论述类文本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的筛选提取能力。实用类文本中,以科普文为主,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归纳能力以及语言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基本题型】简答题

  【备考建议】首先能够简单地区分每一类文本,为之后文本的阅读以及答题打好基础;其次,掌握每类文本的阅读技巧,能够简单地划分文本层次、理清文本的脉络;再次,掌握每一类题型解题技巧以及答题格式,适当地记忆答题用语;最后,考生通过适当地做题来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做题技巧。另外,考生在做题时一定要勤动笔、多模仿、找不足,进而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2.论述类文本阅读

  (1)基本知识

  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和评论三类。论文: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杂文:杂文也叫杂体文章。杂文是指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一种文艺性论文,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评论等文体的总称。评论: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的文章。

  (2)常考题型及解题思路

  【题目类型 1】论点的考查

  【解题思路】看题目;看开头;看结尾;找承上启下的句子;抓语言标志(有些论点是在层层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这时通常有一些提示性的词语,如“我认为”“由此可见”“所以”等);自己概括(找准论题,再看论据,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题目类型 2】议论文思路的考查

  【解题思路】要点出文段的论点是什么;要答出论据是什么;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等词。

  【答题范式】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论证方法),从而证明了……观点。

  【题目类型 3】论据的考查

  【解题思路】把握选段的中心句,特别是首括句或总结句;把握记叙要素,按照“人+事件”格式提炼(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题目类型 4】论证方法的考查

  【解题思路】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特点;明了常见论证方法的作用。

  【答题格式】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常用格式为:这一段(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使得说理……(好处)。

  【题目类型 5】议论文语言的考查

  【解题思路】确定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答题范式】加点词表示……(含义、作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或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3.实用类文本阅读

  (1)科普文阅读

  【题目类型 1】标题的考查——“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标题的作用是什么?标题好在哪里?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解题思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内容作用+表达作用”

  【题目类型 2】说明对象的考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介绍了什么内容?”

  【解题思路】解题思路:从题目中找;从文章的开头找。

  【答题格式】介绍了……的……或介绍了……

  【题目类型 3】对象特征的考查——“本文所介绍的对象有什么特征?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依次介绍××的?”

  【解题思路】从标题中找;从文章开篇找;从分说的自然段的段首和段尾找总括性话语;逐段提取关键词。

  【题目类型 4】结构层次的考查——“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并填写每一部分的内容。”

  【答题格式】本文采用了……结构。首先介绍了……再介绍了……然后介绍了……最后介绍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题目类型 5】开放性问题的考查——“你认为如何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说明文?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思路】抓住问题关键;联系文本;适当延伸。

  (2)传记

  【题目类型 1】概括人物事迹

  【答题思路】(1)通读文本,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②关注人物职位、身份的转换;③注意文本的相关链接。

  【题目类型 2】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1)从传主生平事迹中概括人物性格;(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评价的语句;(3)关注传记中与传主相关的人物及传主所在的时代背景;(4)结合其他人物对传主的评价。

  【题目类型 3】赏析重要句子

  【答题思路】(1)找到句子所在的位置;(2)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句;(3)分析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4)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内容及结构上的作用。

  4.文学类文本阅读(重点讲解)

  (1)散文的阅读

  【题目类型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答题思路】①分析词语本身含义;②浏览全篇,把握主旨;③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

  【题目类型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答题思路】①分析语句本身;②语句位置,理清前后结构关系;③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

  【题目类型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答题思路】①整体把握文义;②语言标志;③中心主旨句。

  【题目类型 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答题思路】①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②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③舍本逐末,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灵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④抓住重要句子进行分析;⑤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2)小说的阅读

  【题目类型 1】“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写了几件事,请依次概括”“概括小说部分内容(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其中一部分)”。

  【答题思路】①通读,理解文意;②回归具体情节段落;③三要素必备。

  【题目类型 2】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①通读,理解文意;②具体人物形象描写分析(包括人物身份、地位、事件、经历、形象描写);③结合社会历史背景;④人物形象描写升华与小说主题衔接。

  【题目类型 3】语言特色

  【答题思路】①表现手法;②表达方式;③其他特点。

  【题目类型 4】概括主旨

  【答题思路】①通读,理解文意;②环境;③情节;④人物形象;⑤综合,升华主旨。

  5.题型示例

  大地

  毕飞宇

  ①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这是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 、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弘是恢弘中间的恢弘。

  ⑥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⑦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⑧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选自《散文选刊》2014 年第 2 期,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1)【参考答案】①侧面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艰辛,体现父子两代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②将我对一辈子耕作于大地的认识与父亲的表现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父亲坚毅、顽强的生命意志的钦敬、赞叹之 情。③承接上文,进一步揭示了我“胆怯”“不寒而栗”的原因;为下文进一步写庄稼人艰辛劳作、不停改变着大地色彩的悲壮作铺垫。

  (2)第④段说“鹅黄实在是悲壮的”,请结合文本阐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2)【参考答案】①鹅黄是新秧苗的颜色;②鹅黄布满我老家的大地,构成了一幅辽阔而壮观的景象;

  ③鹅黄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的艰辛。

  (3)请简要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3)【参考答案】始终围绕“大地的声音”这一描写主体,笔墨集中;综合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描写细腻入微;行文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

  (4)有人说:“毕飞宇的作品大都扎根在民间和大地,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醒目的厚重感。”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的“厚重感”体现在何处。

  (4)【参考答案】①对象厚重:作者选取了农民、土地、自然这些对象作为描写的载体。②体验厚重:作者对大地特点的出色描写,体现了他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体验。③情感厚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对亲人、对大地由衷的崇敬、热爱、感激、怀念等复杂情感。

  眼镜

  老舍

  宋修身有对儿近视镜,可除读书时不戴。他正往学校里走,这回,眼镜盒子是卷在两本厚科学杂志里。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笔记本,手绢,铅笔,橡皮,两个小瓶,一块吃剩的饼,占住了地盘。一拐弯,碰上了个同学,他站住说了几句。来了辆汽车,他本能地往里手一躲,本来没有躲的必要,可眼力不济,于是把鼻子按在墙上。汽车和朋友都过去了,他紧赶了几步,怕迟到。走到了校门,一摸,眼镜盒子没啦!登时头上见了汗,抹回头去找,哪里有影儿。拐弯的地方,老放着几辆洋车。问拉车的,他们都说没见,好像他们也都是近视眼。又往回找到校门,只摸了两手的土。心里别扭透了!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慌!定是被车夫拾了,瞪着眼不给,什么世界!天天走熟了的路,掉了东西会连告诉一声都不告诉,而捡起放在自己的袋里?一对近视镜有什么用?宋修身的鼻子按在墙上的时候,眼镜盒子落在墙根。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一声,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话到了嘴边,又回去了。他顺手捡起盒子,放在腰中。拾了就是拾了,活该。学生反正比拉车的阔。宋修身往回走,王四到个僻静地方放下车,掏出盒子,好破的盒子;打开,镜子真脏;自己戴了戴,戴不上。王四的心凉了,早知道还给那个溜墙根的学生呢!也许倒能得几毛钱的报酬。眼镜丢了以后,他来到教室。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越看不清,越用力看;下了课,脑袋直抽着疼。他越发心里堵得慌。第二堂是算术习题。他把眼差不多贴在纸上,算了两三个题,他的心口直发痒,脑门非常的热。他好像把自己丢失了。平日最欢喜算术,现在他看着那些字码心里起急。心中熟记的那些公式,都加上了点新东西——眼镜,汽车,车夫。公式和懊恼搀杂在一块,把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变成了最讨厌的一些气人的东西。他不能再安坐在课室里,他想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嚷一顿才痛快。平日所不爱想的事,例如生命观等,这时候都在心中冒出来。 一个破近视镜,拾去有什么用?可是竟自拾去!经济的压迫,白拾一根劈柴也是好的。不怨那个车夫了。虽然想到这个,心中究竟是难过。今天的功课交不上,明天当然还是头疼。配镜子去,做不到。学期开始时,只由家中拿来七十几块钱,下俩月的饭费还没有着落。家中打的粮不少,可是卖不出去。想到了父亲、哥哥,一天到头受苦受累,粮可是卖不出去。平日他没工夫想这些,也不肯想这些问题;今天,算术的公式好像给它们匀出来点地方。他想不出一个办法,他头一次觉得生命没着落,好像一切稳定的东西都随着眼镜丢了,眼前事事模糊不清。他不想退学,也想不出继续求学的意义。第二天,他没去上课,王四没等到那个近视眼。要收车时,小赵来了,他家开着个小杂货铺,他的父亲戴平光的眼镜——那是掌权立业、袋中老带着几块现洋的象征。王四想起来了:“小赵,给你这个。”从车箱里把眼镜找出来:“别看盒子破,里面有好玩艺儿。”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戴上试试,不行,“这是近视镜,戴上发晕!”“戴惯就好了,”王四笑着说。小赵觉得不上算,可是又真爱眼镜。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大家都觉得戴上镜子确是体面。王四领着头说:“真有个样儿!送给你的,我拿着没用。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

  “送给我的?”小赵钉了一句。“真送给你!”

  小赵把眼镜放在盒子里,走开。走了几步,又把盒子打开。回头看了看,拉车的们并没把眼看着他。把镜子又戴上,眼前成了模糊的一片。可是不肯马上摘下来——戴惯就好了。他觉得王四的话有理。有眼镜不戴,心中难过。况且掌柜们都必须戴镜子的。眼镜,手表,再安上一个金门牙;南岗子的小凤要不跟我才怪呢!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他急于摘镜子……学校附近,这些日子了,不见了溜墙根的近视学生,不见了小赵,不见了王四。

  (5)小说开头,作者是如何为宋修身丢眼镜作铺垫的?请简要概括。

  (5)【参考答案】①第一段写宋修身袋子里装满了东西,眼镜盒只好卷在杂志里;②路遇同学打招呼,遇到汽车,躲撞到了墙上;③赶路慌张,怕迟到。

  (6)这篇小说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中语句简要分析。

  (6)【参考答案】①口语化,以短句为主,富有地方(北京)语言特色,如“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如“戴上镜子确是体面”。②凝练,通俗,幽默,形象,含蓄隽永,如“不见了溜墙根的近视学生,不见了小赵,不见了王四”。

  (7)请根据全文,简要分析王四这一人物形象。

  (7)【参考答案】①自私、贪小便宜的小市民,从他出于对宋修身的报复而拒绝归还眼镜看出。②心眼不坏,后悔想改正。如“早知道还给那个溜墙根的学生”;收入不高。

  (8)本文是一个围绕眼镜展开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8)【参考答案】①批评了宋修身的某种病态与软弱性,表达了对青年学生生存状况的关注与同情。

  ②批评了王四为代表的小市民不良心理、混乱的价值观。③批评了小赵的虚荣、不务正业,批评了小资产者装点门面的社会风气。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