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

导航

2017教师招聘考试学科知识地理备考:农业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7-30

  1.北方冬季农田可以用烟幕来防霜冻的原因:

  烟幕主要是CO2,它具有吸收地面辐射的作用,以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一】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影响:

  有利条件:

  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③ 地形平坦,利于大规模生产;

  ④ 土质疏松,适于棉株根系向深处伸展。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变式二】孟加拉国人口稠密,在地形、气候条件下,大部分地区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说明该国气候、地形对发展该类型农业的不利影响。

  ① 雨季降水集中(暴雨),地面低平排水不畅,形成洪涝灾害;

  ②(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在水稻生长需水量大时)如果雨季来得迟、去得早(或降水偏少),形成旱灾。

  3.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区位分析:

  A.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生产

  有利条件:

  ①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

  ②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物质的转化;

  ③ 高寒低温,生命活动弱,生长周期长,有利于降低消耗,增加营养物质积累;

  ④ 夜雨较多,有利于减少蒸发,让植物充分吸收利用;

  ⑤ 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主要制约因素:

  ① 降水稀少,水源不足;

  ② 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生长期短;

  ③ 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

  ④ 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B.南疆(印度河、尼罗河三角洲)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① 夏季晴朗天气多,降水稀少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② 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③ 有天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条件便利;

  ④ 土质疏松,多为沙性土壤,土壤肥沃。

  ( 尼罗河三角洲: 光热资源丰富、有灌溉水源、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C.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美国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 地形平坦开阔;③ 耕地面积广大;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场广阔;⑤ 工业比较发达; ⑥ 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热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① 农业地域类型相同; ②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⑤ 市场广阔; ⑥ 工业比较发达;⑦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①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 专业化水平不同;④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D.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 市场消费量大;② 交通方便;③ 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 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E.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a、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优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地少人多,开发较早。

  农业制约因素:

  ① 受季风活动不稳定性的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多寒潮、伏旱等气象灾害;

  ② 地形复杂,开发利用难度大,生态脆弱,且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③ 红、黄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低,酸性强,土质黏重;

  ④ 农业利用的生物品种单一,经营方式极为粗放。

  b、综合开发整治和发展方向:

  ① 走立体农业道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优势产业;

  ② 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和灌溉技术,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③ 封山育林、育草,控制水土流失,加强生态建设;

  ④ 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F.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区位优势分析:

  ①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② 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

  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G.畜牧业: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区位因素分析:

  ① 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

  ② 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H.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

  优势:纬度低,水热充足。

  劣势: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4.世界部分地区农业:

  A.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 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

  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B.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 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 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② 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③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 加强“南南合作”;

  ⑤ 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 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 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D.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生产特点:

  ① 农场内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 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③ 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E.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 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 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F.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a.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①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② 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b.我国牧区存在的问题:靠天养畜,生态破坏,载畜量低,效益低。

  c.我国牧区借鉴:人工草场建设;放牧方式;牧区交通条件及加工体系的发展。

  5.中国主要的商品农业基地

  ① 九大商品粮基地: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② 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平原、南疆地区。

  ③ 三大出口商品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洲地带、珠江三角洲。

  6.复种指数问题:

  ① 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②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 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7.粮食问题:

  A.世界粮食问题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a.世界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 粮食地区生产不平衡;

  ② 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落后,经济结构单一,人口增长快,贫困问题突出;

  ③ 受旧经济秩序的束缚。

  b.粮食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

  ① 发展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努力提高粮食产量;

  ②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发展民族经济;

  ③ 加强国际合作和对话,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B.中国的粮食问题及对策

  a.中国粮食压力产生的原因:

  ① 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粮食需求量大;

  ② 地形复杂,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耕地面积比重小;

  ③ 土地的生产力参差不齐,农业科技水平整体实力低,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少;

  ④ 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不稳定;

  ⑤ 工业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传统粮食种植业的地位下降。

  b.粮食压力解决主要途径:

  ① 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②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积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③ 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农业”;

  ④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满足人民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的食品结构。

  C.非洲粮食问题:

  a. 突出的原因:①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 自然条件恶劣;③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b. 采取措施:① 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②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③ 加强民族团结。

  D.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

  ① 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

  ② 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8.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

  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

  ① 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

  ② 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9.农业生态问题

  ① 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

  ② 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③ 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④ 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

  ⑤ 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

  ⑥ 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

  ⑦ 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⑧ 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10生态农业的优点:

  ①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产结构,使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彼此结合,相互促进。

  ② 能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生产出高产、优质、无污染的农产品,并确保良好的生态效益。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