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建筑师

导航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复习知识要点整理:第四章第一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8-29

  三、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475—公元581年)—基本成形阶段

  此阶段包括: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战国时战乱频仍,“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前对诸侯国城址大小的限制已失去控制。城市规模扩大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战国七雄各国的都城都很大,以齐国的临淄为例:大城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城内居民达7万户,街道上车轴相碰,人肩相摩。大城西南角有小城,推测是齐国宫殿所在地,其中有高达16m的夯土台。在河北平山县的战国中山王的墓中出土了一块铜板错银的“兆域图”,该图大体上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有名称、尺寸、地形位置的说明,并有国王诏令。此图被誉为中国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在陕西咸阳市东郊发掘的秦咸阳一号宫殿是一座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绕的台榭式建筑。该建筑具有采暖、排水、冷藏、洗浴等设施,显示了战国时期高级建筑已达到的水平。

  (二)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他每灭一国,就在咸阳北坂上仿建那一国的宫室,这在建筑技术,建筑风格上起到了交流融会作用。秦代的都城与宫殿均不遵周礼,而是在跨渭水南北广阔地区,弥山跨谷地修建。脍炙人口的阿房宫是秦始皇拟建的朝宫的前殿。《史记》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络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把数千米以外的天然地形,组织到建筑空间中来。这种超尺度的构图手法,气魄之大,正是秦这个伟大帝国气势的反映。现存阿房宫遗址,东西1000余米,南北500余米。

  秦始皇的陵墓——骊山陵,尚未进行考古发掘,陵体遗存边长350余米,残高仍在43m以上。附近农民耕地时,常有一些建筑构件出土,近年在墓东侧发掘出的“兵马俑”,轰动世界,“秦俑学”已成为一种专门学科。修驰道、筑长城、也是秦代的重要建设。

  (三)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包括王莽新朝)

  西汉在渭水西岸建长安城,其中包括了秦代未毁的部分宫殿。又受地形限制,城市的外轮廓曲折、附会为北象北斗、南象南斗,俗称“斗城”。城内布局全未按礼制对都城的规定,宫殿与民居杂处。全城面积36平方公里,有城门12座,城内有五座宫城、八街九陌、168闾里。

  在汉长安南郊出土了11座“礼制建筑”,应为王莽九庙遗址。其中一座周边有圜水的建筑,仍属有土台核心的木构建筑。

  汉代的陵墓仍属土圹木椁墓,用黄肠题凑。陵侧建陵邑,迁各地豪富及外戚等来居住。名为替先帝守陵,实为强干弱枝,便于控制管理。汉代陵邑共有七座,其中以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最著名,称“五陵”,后来诗文中常以五陵喻为一种豪门聚居之地,内中子弟称“五陵少年”。

  东汉于公元25年定都洛阳。都城内有东西二宫,两宫之间以阁道相通。文献上记载东汉的宫室中有椒房、温室殿、冰室等防寒祛暑的房屋,说明建筑的进步,已然注意到居住条件的改善。汉代遗存至今的地面以上建筑有墓前的石阙、墓表、石享堂、石象生。另外就是崖墓、砖石墓等中的明器、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间接的建筑形象资料。

  (四)三国(公元220-265年)

  此时期是东汉末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战乱年代。位于河北临漳县的邺城,原是齐桓公所置的城、后属晋。三国时曹操以此为南征北战的大本营,城市的建设具有新的格局,文献上对此城记述颇多,城的面积为6.5平方公里,有中轴线,有明确的分区,是中国第一座轮廓方正的都城。城用砖砌,每百步建一楼,转角处有角楼。东魏、北齐也曾都于此。北周灭北齐时城又毁。此城早已毁于兵燹,再加上漳河屡次泛滥,地上遗存已很少,有人认为它是隋唐长安城的蓝本。

  (五)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1年)

  此阶段包括:西晋。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一北齐,西魏一北周) 东晋、宋、齐、梁、陈

  佛寺、佛塔及石窟寺的出现,是本时期建筑最大的成就。佛教虽然于西汉末年已传入中国,但未兴盛。直到此时,由于战乱,

  百姓不堪其苦,寄希望于来世;帝王崇佛,大力提倡佛教,佛教才得以大兴。文献记载:北朝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

  公元516年,北魏胡灵太后在洛阳建的永宁寺塔,是一座方形平面的9层木塔,高达40余丈,《洛阳伽蓝记》对其描述甚详,是中国木构建筑中最高的一座。现存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4年(公元523年),是一座15层的密檐式塔,是我国地面之上真正的建筑遗存中最早的一座。平面为12边形,塔的外形轮廓呈圆和曲线形,极为流畅优美。

  石窟寺自印度传入,与中国开凿崖墓技术结合,很快地得到推广。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是最著名的三处。石窟中有许多反映当时建筑形象的雕刻,如塔、殿宇的屋顶、斗拱、柱等。在河北定兴有一座北齐的义慈惠石柱、柱顶上有一座小殿,有梭柱、檐口平直、屋面瓦脊等建筑细部的形象,是研究北朝建筑的重要资料。南朝仅存有陵墓,以地面上的石刻墓表及石象生辟邪较为出色。

  综观此阶段历时900余年,以汉代为高潮。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到汉代已经确立。至此,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等特点已基本定型。后期由于佛教哲学与艺术的传入,以及中国社会中玄学的兴起,建筑形象趋于雄浑而带巧丽的风格。

  四、封建社会中期(公元581-1279年)

  此阶段包括隋、唐、五代、宋、辽、金。

  (一)隋(公元581~618年)

  隋代最突出的建筑成就就是新建一座都城——大兴城。隋文帝杨坚以汉长安城内宫殿与民居杂处,不便于民;水苦涩,不宜饮用为由,在汉长安的东南创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城的外廓方正,城内有纵横干道各三条,称为“六街”。中轴线北端是宫城,宫城前是皇城。全城设108个坊和两个市。每个坊都有坊墙围绕。城的东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为供居民游赏的园林,这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都是值得称赞的举措。大兴城布局严整,街道平直、功能分区明确,规划设计得井井有条。

  这主要出自哲匠宇文恺之手。宇文恺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隋代的东都也是由他规划设计的。他考证“明堂”,广引文献,并用1/100比例尺制图、做模型。他还有许多具有巧思的建筑创作。

  隋代对佛教十分重视,隋文帝建国之初,曾诏令全国务州建“仁寿塔”,是方形平面五层的楼阁式木塔,可能有标准图,今塔已无一遗存。隋代遗存至今最著名的建筑是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是一座敞肩拱桥,它比欧洲同样类型的桥要早1200年。桥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47米。此桥在技术上,造型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桥的建造人是隋匠李春、这在中国一向不重视工匠的古代,能留下匠人的名字,是极难能可贵的。隋代遗存的另一建筑是山东济南柳埠的神通寺四门塔,是一座平面为方形的单层石塔,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二)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将隋代的大兴城改称长安城,作为都城,继续加以完善。后来因为宫城湫隘、宫殿不敷使用,在长安城东北隅城墙之外修建了一座大明宫,大明宫逐渐成为唐代的政治中心。大明宫遗址已经考古发掘,其中的主要建筑含元殿、麟德殿等按遗址做了复原设计。大明宫的尺度比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尺度要大得多,就是非主殿的麟德殿也是太和殿面积的3倍。

  唐代最宏伟的木构建筑当推武则天所建的“明堂”。文献记载它的平面为方形,约合98m见方,高约合86m。是一座底部为方形而顶部为圆形的三层楼阁。建造如此复杂的高层建筑,工期只用l0个月,由此可见当时的建筑设计与施工的技术已臻于成熟。据近年对明堂遗址的考古发掘,其平面尺寸与结构同文献记载基本一致。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灭法”,即消灭宗教的活动,如著名的“三武一世”灭法。从北魏到五代,佛教建筑被拆毁殆尽,再加上木构建筑材料本身的不耐久,致使中国现存的木构佛殿很少有年代很早的。最早的一座是山西五台的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图3-3)。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会昌灭法以后所建。佛光寺东大殿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一座,但以之与敦煌壁画上所绘的唐代佛寺中殿阁楼台恢弘的建筑群相比,仍不免简约。不过仅就佛光寺东大殿来看,其结构的有机、木构件的雄劲,已能让人领会到唐代木构建筑所达到的高水平。它的木构用料已具模数、斗拱功能分明,尤其是脊搏之下只用大叉手而不施侏儒柱,表明唐代匠人已经了解三角形为稳定形的原理。它的屋顶平缓、出檐深远,造型庄重美观,建筑技术与艺术达到了和谐统一。

  唐代的木塔无一幸存到今天,砖塔则尚有数座,如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长安县的兴教寺玄奘墓塔,这两座塔属于楼阁式塔。西安荐福寺小雁塔、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和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三者属于密檐式塔。唐代的单层塔多属于高僧的墓塔,如河南登封净藏掸师塔、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等。唐塔一般是方形平面,单层塔壁,以木楼板木扶梯分层。净藏掸师塔是八角形平面,是已知唐塔中用八角形平面的首例。

  唐代帝陵的特点是“因山为穴”。18座唐陵中有16座是利用天然山体凿隧道修筑的。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为例,以阙及神道形成前导空间,在建筑布局上有显著进步。每座陵都有若干陪葬墓。经考古发掘的永泰公主墓等若干陪葬墓中的壁画、明器等为了解唐代宫廷生活与唐代建筑形象提供了珍贵资料。

  贞观、开元间,公卿贵戚在长安城内建造宅邸的有千余家。安史之乱后,大臣将帅竞造第宅,豪华巨大,时人讽为“木妖”。

  (三)五代(公元907~960年)

  这又是一个多战乱的时代,北方尤甚。相对地说南方的吴越、前蜀、南汉等较为稳定。此时期重要的建筑遗物如:苏州虎丘的云岩寺塔。该塔原为9层,现存7层,是一座八角形平面,双层塔壁的砖塔。它是砖塔由唐代的方形平面单层塔壁,向宋塔的多边形平面,有塔心室转变的首例。南京栖霞山舍利塔也是此时期的遗物。

  前蜀王建墓位于成都近郊,是中国属于王一级的墓最早被正式考古发掘的,在建筑史上有一定价值,墓中棺床的石刻,较著名。

  (四)宋(公元960—1279年)

  宋代建都汴梁,即今开封,汴梁原为州治所在,作为国都过于狭隘。再加上宋代手工业商业活跃繁荣,自古以来的城市里坊制度被突破,拆除坊墙,临街设市肆,沿巷建住房,形成开放性城市。这是中国城市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宋代的建筑风格趋向于精致绮丽,屋顶形式丰富多样,装修细巧,门、窗、勾阑等棂格花样很多。留存至今的木构殿堂尚有不少,常以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天圣年间初建,祟宁元年重建)和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建)为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其实,它们尚不能充分地表现出宋代建筑的风格与实际达到的水平。可以从宋代的“界画”上看到宋代的重楼飞阁是如何地华丽繁复。汴梁地处南北两种建筑风格之间,同时受北方唐代的壮硕与南方五代秀丽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宋代建筑的风格。

  宋塔遗存至今的尚有许多,有砖塔、石塔还有琉璃贴面的琉璃塔。如: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是现存最高的砖塔,高84m。河南开封枯国寺塔,俗称铁塔,是第一座砌琉璃面砖的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是现存最高的石塔。宋代的帝陵集中于河南巩县。各陵形式相同。因受堪舆术“五音姓利”规定,宋代帝王姓赵,属“角”音,墓地应该“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因

  而墓区南高北低,一反中国帝王陵墓的常例。

  宋祟宁二年(公元1103年)颁布了《营造法式》,内容包括了“以材为祖”的木作做法及各工种的功限料例,附有图样。全书共34卷,是一部极有价值的术书,作者是宋代的将作监少李诫。李诫字明仲,河南管城县人。

  自南北朝时胡床、交椅等高足坐具传人中原以来,室内家具日渐多样,桌椅等垂足坐家具逐渐取代了供跪坐的几案等。从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上可见一斑。至宋代,垂足坐家具已基本普及,这影响建筑的室内高度。

  南宋定都临安,即今杭州。建筑规模不大,但精致,属南方风格,多采用穿斗架,即使是官方所建寺观,也具南方地方风格。

  (五)辽(公元907—1125年)

  辽是由北方契丹族统治的朝代,与北宋对峙。辽的统治者积极吸取汉族文化,辽代建筑真可视为唐代建筑的延续。辽代遗留至今的两处最著名的古建筑,一处是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公元984年),另一处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公元1056年)。前者是现存最大的木构楼阁的精晶,后者是现存年代最早而且是独一无二的楼阁式木塔。观音阁外观二层,内部三层,中间有一夹层。释迦塔俗名应县木塔,塔高67.31m,斗拱式样有60余种,外观5层,有四个夹层,实为9层,二者夹层中均有斜撑构件,结构合乎力学原理。由辽代这两座木构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所达到的水平,可以反过来推断唐及北宋中原地带木构建筑达到了何等的高水平。

  (六)金(公元1115-1234年)

  金破宋都汴梁时,拆迁若干宫殿苑囿中的建筑及太湖石等至中都,并带去图书、文物及工匠等。在中都兴建的宫殿被称为“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宫殿用彩色琉璃瓦屋面,红色墙垣,白色汉白玉华表、石阶、栏杆,色彩浓郁亮丽,开中国建筑用色强烈之始。金代的地方建筑中用减柱造、移柱造之风盛行,被认为“制度不经”。如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内柱仅留两根,是减柱造极端之例。北京西郊的卢沟桥,长265m,是金代所建的一座联拱石桥。桥栏望柱头上的石狮子极多,以数不清到底有多少而著称。

  综观此阶段历时700余年,以唐代为高潮。长安城规模之大,列为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城市中的世界第一。唐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最高峰,唐代的大建筑群布局舒展,前导空间流畅,个体建筑结构合理有机,斗拱雄劲。建筑风格明朗、雄健、伟丽。本阶段中国建筑体系达到成熟。

分享到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