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生活经验:冬补五误区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8-31
中健康管理师生活经验:冬补五误区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秋冬进补,来春打虎”。秋冬之时,不少人忙着进补,食补、药补、保健品补等大行其道。中医认为,秋冬是万物收藏的季节,这时进补容易将补品中的营养蓄积起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不过,进补有进补的门道,盲目进补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误区一 药补不如食补
冬令进补的方法主要有食补和药补两种。食补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食补安全,一般没有副作用,也不需要懂得太多的医学知识,容易掌握。另外,食补方法多样:炖、煮、蒸和煲汤,任凭自己的口味,在进行滋补调养的同时,还可以享受美味佳肴。因而食补深受人们的喜爱。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民间就流传着“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然而食补也有其局限性。谷肉果菜等食物本来就是我们一日三餐常吃之品,补益力缓,虽也有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但其偏性要弱得多。对于有明显虚弱症状或有疾病的人,如要进行冬令进补,还得要用力峻、效专的药补,否则难以奏效。当然药补的难度大,需要辨病辨证施补,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补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作用较强,食补营养价值较高,要灵活选用。
误区二 名贵药品能大补
中药的价格只是反映了供求关系,并不是越贵就越补,更没有吃一补百的事。以冬虫夏草为例,中医认为冬虫草只入肾、肺经,也就是说只补肾和肺,只对肾虚病人(常感疲劳者)、免疫力低下者(经常感冒发烧的人)、肺气虚者(常感冒、一受凉就咳、说话细声细气)效果明显。其实这种上万元一斤的冬虫夏草的实际效果,与十几块钱一斤的枸杞子、麦冬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其实,“缺什么,补什么”才是进补的基本原则,不要因药品的贵贱分高低,关键是看自身哪项功能比较差,再根据体质选择相应补品,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误区三 不辨类型随意补
在众多的冬令补品中,人参是最常用、最受欢迎的药物。人参有温热、寒凉、平性三类。像朝鲜红参、吉林红参、石柱参等药性偏温,适用于形寒怕冷、四肢不温、五更泄泻、头晕目眩、动则气喘等症状的阳气虚患者;西洋参、皮尾参药性偏凉,既可补气又可养阴,非常适用于咽干口燥、便秘伤津、内热较重、舌质偏干等气阴两虚患者服用;生晒参、白参、糖参等药性平和,阳虚、阴虚及气虚的患者都可以服用。所以在选购人参进行冬令进补的时候,除应结合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外,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合理选购和服用人参。
误区四 体质不虚也要补
生活中,不少老人吃了补品反而就觉得心烦意躁,安定不下来,甚至出现鼻子出血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不虚而滥用补品所造成的。补要对虚,没病乱补还可能会生病。所有的补品都有自己的特性,中医称之为药性或偏性。人参补气,当归补血,燕窝养阴,鹿茸温阳,各有所长,但针对的是虚证体质。如人参补气可以提高气虚者的抵抗力,如果身体不虚的人,吃了反而容易生疮、上火,得不偿失。此外,如果突然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
误区五 重“进”轻“出”
近年来,出现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否则食物代谢后产生的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会对身体产生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