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资格证

导航

外科护理学知识点整理:颅内压增高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0-02

  颅内压增高

  定义:各种原因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高于1.96Kpa(200mmHg),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盘水肿三大病征,称为颅内压增高。

  病因:1.颅腔内容物体积或量增加:1)脑体积增加:缺血缺氧

  2)脑脊液增多

  3)闹血流量增加:高碳酸血症

  2.颅内空间或颅腔容积缩小

  病理生理:颅内压: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成年人:70—200mmH2O;儿童:50—100mmH2O;

  颅内压的调节:主要靠脑脊液量的增减实现。

  颅内压增高后果: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加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形成脑疝—脑组织移位—压迫脑干、抑制循环和呼吸中枢。

  临床表现:三主征: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

  1. 头痛:最常见。以清晨和晚间多见。

  2. 呕吐:多成喷射状,常出现于剧烈头痛时。

  3. 视神经盘水肿:颅内压增高的客观征象。

  4. 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

  Cushing综合征:1.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

  2.脉搏缓慢、宏大有力

  3.呼吸深慢。严重者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治疗:首先处理原发疾病,造成急性脑疝时,紧急手术。

  1. 脱水治疗:高渗性和利尿性脱水剂。20%甘露醇(首选),15-30min滴完

  2. 激素治疗:通过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颅内压。

  3. 抗感染:

  4. 过度换气:

  5. 冬眠低温治疗:降温:冬眠药物+物理降温。先药物后物理

  冬眠药物:冬眠Ⅰ号合剂: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

  冬眠Ⅱ号合剂:氢化麦角碱。异丙嗪、哌替啶

  物理降温:头部带冰帽,每小时下降1°,降至肛温32-34

  复温:治疗时间为2-3天,先停物理降温,再逐步减少剂量或延长相同剂量药物维持时间直至停用。

  护理: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组织正常灌注。

  1. 体位:抬高床头15-30cm,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2. 补液:不能进食者,每日补液量<2000ml。

  3. 眼:冬眠时角膜反射减弱,保护性分泌物减少,注意保护眼

  4:脑室引流护理:高度: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

  量:每日引流量不超过500ml。

  引流时间:不超过5-7天。

  5:缓解疼痛:应用镇静剂,禁用吗啡、哌替啶,以免抑制呼吸中枢。

意识状态

语言刺激反应

痛刺激反应

生理反射

大小便能否自理

配合检查

清醒

灵敏

灵敏

正常

模糊

迟钝

不灵敏

正常

有事不能

尚能

浅昏迷

迟钝

正常

不能

不能

昏迷

无防御

减弱

不能

不能

深昏迷

不能

不能

  Glasgow昏迷评分法

睁眼反应

语言反应

运动反应

自动睁眼4

回答正确5

遵命动作6

呼唤睁眼3

回答错误4

定痛动作5

痛时睁眼2

吐词不清3

肢体回缩4

不能睁眼1

有音无语2

异常屈曲3

 

不能发音1

异常伸直2

 

 

无动作1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