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学知识点整理: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8-07
中外科护理学知识点整理: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1、★(MJ)休克:是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性症候群。
*影响有效循环血量的因素:充足的血容量、良好的心搏击量、良好的血管张力。
*(填空)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是外科中两个最常见的休克类型。
*微循环障碍的分期:微循环收缩期、微循环扩张期、微循环衰竭期。
*★临床表现:休克前期(代偿期):精神紧张,烦躁不安;脸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加快,呼吸增快血压正常或下降,脉压减小,尿量正常或减少;‚休克期(扩张期):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皮肤发绀或花斑,四肢冰冷,脉搏细速,呼吸浅促,血压进行性下降,表浅静脉萎缩,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代谢性酸中毒症状,少尿;ƒ休克晚期(DIC期):意识模糊或昏迷,全身皮肤粘膜明显发绀或花斑,四肢阙冷,脉搏微弱,呼吸不规则,血压测不出,无尿。
*★(必考,选择)中心静脉压(CVP):代表了右心房或胸腔段腔静脉内的压力。正常值为0.49=0.98kPa(5=10cmH20)。
*★★处理原则:(休克的治疗)
(1)现场急救:心跳、止血、求救;取休克体位即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及早建立静脉通路。
(2)抗休克,其治疗是:①治疗原发病因;②快速补充血容量;③纠正酸中毒(宁酸勿碱)常用药物为5%碳酸氢钠溶液;④血管溶血物质的应用:血管扩张剂和血管收缩剂;⑤强心药;⑥抗生素;⑦糖皮质激素;⑧重要器官的保护。
2、(MJ)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包括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两类。常由于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所致。
3、(MJ)感染性休克:由各种致病菌及其毒素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组织细胞血液灌注不足,导致重要生命器官急性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征。
*(问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临床诊断(具有下列临床表现中两项以上者即可诊断):①体温>38℃或<36 ℃;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O2<32mmHg(4.3kPa);④白细胞计数(WBC)>12×109/L 或<4×109/L 或未成熟白细胞>10%。
*感染性休克可分为低排高阻型休克(G=)和高排低阻型休克(G+)。
4、护理休克病人时,应间歇给氧,流量一般(4-6L/分)。
5、休克的本质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
6、休克根据发病的原因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
7、外科常见的休克类型有(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创伤性休克)。
8、休克病人微循环变化分为三期(收缩期)(扩张期)(衰竭期)。
9、休克病人微循环收缩期相当于临床的(早期)又称为(代偿期)。
10、休克病人微循环扩张期相当于临床的(休克期)。微循环衰竭期相当于临床(休克晚期)。 11、休克早期最典型的改变是(血压基本不变而脉压差减少)。
12、休克病人治疗的关键是(补液扩容)。 13、休克病人补液首选(平衡盐溶液)。
14、休克病人急救措施有(积极处理原发病因)(保持呼吸道通畅)(仰卧中凹位)(注意保暖)(吸氧)等。
15、休克病的一般观察指标有(血压)(神志)(尿量)(皮肤粘膜颜色)(呼吸)等,其中最简单而有效的观察指标是(尿量)。
16、休克病人的辅助检查项目有(血常规)(血气分析)(中心静脉压)(动脉血乳酸盐)(血电解质)等。
17、对休克病人如何做好扩充血容量的护理
答:(1)建立两个静脉通道,以确保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并注意有无急性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的表现,以便随时调整补液的量和速度。(3)观察尿量与尿比重,以判断有无急性肾衰竭、补液量是否足够、休克有无好转。 (4)安置头胸及双下肢各抬高10度~30度卧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也有利于呼吸。 (5)认真记录出入量,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8、简述休克早期临床表现? 答:皮肤粘膜苍白,四肢发凉,神志清楚但精神紧张,口渴,收缩压正常或略有升高,舒张压升高,脉搏压差缩小,尿量基本正常。
19、休克失代偿期临床表现有哪些?
20、答:皮肤粘膜显著苍白,四肢青紫、冰冷,神志尚未清楚但神志淡漠,非常口渴,收缩压降低,脉搏压差进一步缩小,脉搏增快,呼吸急促,尿量减少。
20.简述休克病人的急救措施? 答:(1)给氧,流量一般4-6L/分 (2)建立两个静脉通道,以确保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中心静脉压的变化。 (4)观察尿量与尿比重。(5)安置头胸及双下肢各抬高10度~30度卧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也有利于呼吸。(6)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