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内科护理学主管护师考试重点整理第十章第一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11-12
中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本章配套试题: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一)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 共有12对。采用罗马数字按次序命名——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除第Ⅰ、Ⅱ脑神经外,都与脑干互相联系。脑神经有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主要支配头面部的运动和感觉。其中Ⅰ、Ⅱ、Ⅷ3对为感觉神经;Ⅲ、Ⅳ、Ⅵ、Ⅺ、Ⅻ为运动神经;Ⅴ、Ⅶ、Ⅸ、Ⅹ为混合神经。
2.脊神经 共有31对,均发自脊髓的各段面。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骶段5对,尾神经1对。每对脊神经由前根(运动根)和后根(感觉根)组成。临床上根据不同部位的感觉障碍水平,判断脊髓病变的平面,对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乳头线为胸4,脐孔为胸12,腹股沟为腰1。
脑神经 共有12对。
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二)中枢神经系统 由脑和脊髓组成。
1.脑 脑又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
(1)大脑: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大脑半球各脑叶的功能为:额叶与躯体运动、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和内脏活动有关。
(2)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连接脑干与大脑半球。间脑病变影响疼痛、体温、食欲、性功能、睡眠、内分泌等功能的调节。
(3)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与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呕吐中枢、呃逆中枢等生命中枢互相关联,当脑干有严重损害,特别是延髓损害时多可导致呼吸、心脏骤停;脑干的传导功能一方面将脊髓及周围的感觉传导至中枢,另一方面又将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传导至脊髓和经脑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脑干网状结构具有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的功能。
(4)小脑:与运动的平衡、协调有关。
2.脊髓 脊髓位于椎管内,是脑干向下的延伸部分,上端与延髓相连,下端以终丝终止于第一尾椎的骨膜。发出31对脊神经,是四肢和躯干的初级反射中枢,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二、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症状评估
1.头痛 头痛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不仅中枢神经系统和头面部疾病可引起头痛,人体其他器官疾病也能引起头痛。颅内的血管、神经和脑膜以及颅外的骨膜、血管、头皮等疼痛敏感结构受到挤压、牵拉、移位、炎症,血管的扩张与痉挛、肌肉的紧张性收缩等均可产生头痛。不同病因引起的头痛,临床表现也不相同,护理评估的内容应包括: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规律、发生的方式以及诱因和伴随症状。
(1)偏头痛:典型的偏头痛在头痛之前可有视物模糊等先兆症状,常常为一侧或双侧颞部搏动性头痛,可以反复发作,伴有恶心呕吐。休息或服用止痛药后,头痛可以缓解。偏头痛常有家族史。
(2)颅内高压性头痛:头痛常为持续性头部的胀痛,阵发性加剧,伴有喷射性呕吐和视力障碍。
(3)颅外因素所致的头痛:又可分为:①眼源性头痛:头痛常常位于眼眶周围和前额,可伴有视力减退,一旦眼疾治愈,头痛也即缓解;②鼻源性头痛:因鼻窦炎症而引起的前额部头痛,可伴有发热、鼻腔脓性分泌物等;③耳源性头痛:因急性中耳炎、外耳道疖肿、乳突炎等引起,表现为单侧颞部持续或搏动性头痛,伴有乳突压痛。
(4)精神性头痛:头痛部位不固定,表现为持续性的闷痛,伴有心悸、多梦、多虑、紧张、失眠等症状。
2.意识障碍:可分为:
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是最轻的意识障碍,病人嗜睡能够被唤醒,醒后能进行简单的交谈和配合检查,刺激停止后又入睡。
昏睡:病人处于熟睡状态,较重的痛觉或较响的言语刺激方可唤醒,能简单、模糊的进行不完全应答话题,自发性言语少,当停止外界刺激后,立即进入熟睡状态。
浅昏迷:是意识丧失,对强烈刺激(如眼眶上压迫)病人可出现痛苦的表情和躲避反应。没有语言应答,并且不能执行简单的命令。可有无意识的自发动作。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和角膜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
深昏迷:病人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和角膜反射等均消失,伴有生命体征的改变。
3.语言障碍 分为失语和发音困难(构音障碍)。大脑的言语功能区有病变时,病人说话、听话、阅读和书写能力丧失或残缺称之为失语。构音障碍常常由于发音肌肉的无力、瘫痪、或肌张力(异常和运动不协调等)所引起的发声、发音、共鸣、韵律、吐字不清等异常。评估的内容:病人构音和说话、阅读、书写、命名、与人交流的能力等。
失语
1)运动性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病人不能言语或只能讲1~2个简单的字,对别人的言语和书写的文字能理解,但要读出来却有困难或差错。
2)感觉性失语:又称听觉性失语。病人发音正常,但不能理解别人及自己的言语。所以在用词方面常有错误,严重时别人完全听不懂他讲的话。
3)失写:即书写不能,病人没有手部肌肉瘫痪,但不能书写,抄写能力尚存在。
4)失读:病人不失明但对视觉性符号的认识能力丧失,因而不识词句和图画。失读和失写常同时存在。病人既不能阅读又不能书写。
5)命名性失语:病人称呼物体名称的能力丧失,但能表达如何使用该种物件。
4.感觉障碍 是指机体对各种形式(痛、温、触、压、位置、振动等)刺激的无感知、感知减退或异常的综合征。 临床上通常把感觉分为特殊感觉(视、听、嗅、味觉等)和一般感觉。一般感觉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
浅感觉来自皮肤和黏膜,如痛觉、温觉和触觉。
深感觉来自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如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复合感觉是大脑顶叶皮质对深浅各种感觉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而形成的,如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实体觉、重量觉等。
5.运动障碍 运动障碍也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人体的运动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病损引起的骨骼肌无力和肌张力改变而产生的随意运动减弱、不能。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的任何部位损害以及肌肉本身的病变均可产生运动障碍。
(1)评估有否瘫痪:按0~5级划分:
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作抗阻力动作,但未达到正常
5级:正常肌力
例:某下肢瘫痪患者,经查肢体能在床面上滑动但不能自行抬起,此肌力应判为
A.0级
B.1级
C.2级
D.3级
E.4级
『正确答案』C
按其受累部位分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又称中枢性瘫痪:特点伴有肌张力增高又称为痉挛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又称周围性瘫痪:特点不伴有肌张力增高又称为弛缓性瘫痪。
(2)评估瘫痪的部位(类型):单瘫、偏瘫、交叉性瘫痪、截瘫和局限性瘫痪。
1)单瘫:表现为一侧上肢或一侧下肢的运动不能或运动无力。见于脑半球、脊髓前角、周围神经或肌肉等病变。
2)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肢体瘫痪。
3)交叉性瘫痪:表现为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的瘫痪。常见于脑干病变。同侧面部,对侧躯体。
4)截瘫:表现为双下肢瘫痪。多见于脊髓横贯性损害。
5)四肢瘫:表现为四肢不能运动或肌力减退。见于高颈位病变。
(3)评估肌张力:肌张力增高时会引起肌肉僵硬、活动受限或不能活动的一组综合征。包括痉挛、僵直和强直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4)评估腱反射:检查腱反射是否亢进、减退或消失,有否病理反射。巴彬斯基(Babinski)征
(5)评估关节的活动度、动作协调性:以确立有否由锥体外系统病变引起的不随意志控制的无规律、无目的的面、舌、躯干、肢体等骨骼肌的不自主运动。常见的不自主运动有:
1)震颤:病人的头或手不自主地震颤。分为静止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静止性震颤出现于肢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在自主运动时减轻或消失,入睡后完全停止,最多见的是手指的节律性抖动,形成所谓“搓丸样”动作,重者头部、下颌、舌头和四肢都可有震颤;动作性震颤在安静时症状轻微,动作时症状加重,老年人常有摇头、手抖等,如没有肌张力增高和动作缓慢的为老年性震颤。
2)舞蹈样运动:为面部、肢体迅速多变的无目的、无规律的不自主动作。表现为挤眉弄眼、伸舌、耸肩、转颈、上下肢舞动或伸屈手指等。
3)手足徐动:也称指划动作,是手指或足趾间歇的、缓慢的、扭曲的、蚯蚓蠕动样的伸展动作,指趾呈各种奇异姿态,如手呈“佛手”样。
(6)评估动作的平衡性:由于本体感觉、前庭迷路、小脑系统病变会引起机体维持平衡和协调不良而产生共济失调。评估病人有否站立不稳、常向前或后倾倒,行走时双足分开较宽,步态蹒跚,醉汉步态等。
(7)评估运动障碍对病人的影响:了解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概述重点
1.脑神经:共有12对
2.脊神经:共有31对
3.浅感觉:痛觉、温觉和触觉
4.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5.肌力按0~5级划分
6.交叉性瘫痪:表现为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的瘫痪。常见于脑干病变。同侧面部,对侧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