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高考历史综合提升复习及答案(二)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2-03
中2017年山东高考历史综合提升复习及答案(二)
一、选择题
1.汉初有歌谣盛赞:“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 )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汉初“萧规曹随”的现象,这是汉初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的反映。
答案 C
2.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
①“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黄老之学精神实质的理解。根据材料叙述可知,①理解为人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黄老之学的理论依据,②③④是黄老之学的具体表现。
答案 A
3.汉武帝时“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对这一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儒家学派战胜了黄老学派
B.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要
C.不利于解决王国问题
D.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正统思想
解析 题干材料体现了汉武帝结束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的统治地位,采用主张“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
答案 C
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理论由先秦法家遵守,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解析 战国时期韩非子主张君主****,而汉武帝时董仲舒创立新儒学主张大一统,发展完善了君主****理论。
答案 D
5.《史记·李斯列传》:“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汉书·董仲舒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上述两者的思想共同点是( )
A.实行国家思想统一 B.采用法家思想治国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禁绝一切学派思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分析比较的能力。B项只符合李斯主张;C项只符合董仲舒思想;D项说法太绝对;A项是其共同之处。
答案 A
6.董仲舒说:“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使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董仲舒这一观点主要着眼于( )
A.消除贫富差距 B.保障财政收入
C.维护****统治 D.缓和阶级矛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时可结合董仲舒强化中央集权的思想来理解材料。从材料中的“易治”和“难治”可知其着眼点是维护****统治。
答案 C
7.“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引文的出处应为( )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春秋繁露》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学说,这应出于《春秋繁露》,D项正确;A项是老子的著作;B项是记述孔子的言论;C项是法家韩非的著作。
答案 D
8.《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道家的主张;“以教化为大务”是儒家的主张;“正法度之宜”反映了法家重视法治的思想。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答案 B
9.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兼相爱,交相利”
解析 本题实质在于考查董仲舒的思想学说,A、B、D三项分别是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只有C项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 C
10.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 )
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学学派
解析 “天人合一”是汉代儒家大师董仲舒提出的重要学说,对“天”敬重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