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精选试题及答案(七)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2-18
中一、单项选择题
1.商周的国家组织原则是按照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来确定社会等级,政权和族权合二而一,由贵族行使政治统治权。这说明了商周官制的显著特点是( )
A. “血亲为主” B.“礼法融合”
C.“亲贵合一” D.“礼刑并用”
2.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郡守——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封建国有经济成为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B.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践行
C.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政府主要任务 D.郡县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3.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曾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
A.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4.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5.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C.“学者须先立志” D.“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6.图一是何怀宏《选举社会》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
所占比例变化表”。该变化折射出( )
A.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B.参政机会逐渐广泛
C.知识阶层日益扩大
D.官员素养逐步提高
7.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 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8.胡宥在万历六年(1578)指出:“世日隆而民日众,风日开而用日繁,必有无相通而民用有所资,匪(非)商能坐致乎?守令固当加意于民,商其可不加之意耶!廛法不兼行,使商悦而愿藏其市,此恤商之道可见矣。”这一主张表明( )
A.政府调整了重农抑商政策 B.朝廷政策束缚了经济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步履维艰 D.万历年间的世风每况日下
9.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在此倡导的是( )
A.推行体现民众意志的法治 B.明确和强化法治的严肃性
C.树立统一的“天下之法” D.法治与人治有机结合起来
10.据地方志记载,上海开埠通商后,浙江省的长兴县蚕业“岁入百万计”,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湖州府“向时山乡多野桑,近亦多载家桑矣”;安吉县“山乡亦皆栽桑”。上述现象折射出( )
A.丝织业开始走向近代化 B.浙江成为近代丝织业中心
C.自然经济解体趋势明显 D.丝织品是市场的主导产品
11.有学者指出:“对慈禧太后来说,义和团事件是一场痛苦的经历。基于对政治的敏锐和精明的本能使她意识到,除非自己表露出某些后悔的样子和制定政治改革的措施,否则就难以重新得到外国的尊敬和国人的敬仰。”这反映了慈禧太后( )
A.对义和团的痛恨 B.对侵略者的依赖
C.推行改革的决心 D.实施新政的目的
1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宣称:“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新三民主义”宣称“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上述变化反映出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
A.随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而调整 B.以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为转移
C.与中国革命任务的联系更紧密 D.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属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