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练习及答案(3)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0-24
中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
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被奉祀时尊称的名号,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常见的庙号有太祖、高宗、文帝、武帝等。
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C.笞杖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广泛的刑罚,指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部、腿或背部的刑罚。
D.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吏、兵、户、礼、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林:即上林苑。是中国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秦朝始建,汉武帝加以扩建。其中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华美的宫室组群。
B.二千石:郡守的代称。因为汉代规定郡守一年的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一百二十斛,因此有这样的称呼。
C.迁:古代调动官职有“迁”“徙”“转”等等说法,“迁”一般是指升职。但在本文中“迁”是指降职。
D.列侯:古代封爵,开始时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汉时期分二十等爵,列侯是其中的最高等级。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B.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6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D.《史》《汉》指《史记》《汉书》,都属于纪传体史书。在经史子集中属史部,而《全唐诗》《宋词选》则属于集部。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古俗,一个读书人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在书信里签名,在官家书上签名,都要用此名字.另外有一个“字”,供友人口头语文字上称呼之用。
B、“拜”指授予官职,相近意思的词还有除、授、辟、征、举等。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常用词语有“左迁”“谪”“升”“擢”“拔”“迁”“陟” 等。
C、“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D、明朝洪武元年,中央行政机构设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各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其次为侍郎,其次为郎中,其次为员外郎,其次为主事。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科是指科举考试中为儿童﹑少年设立的科目。童子科萌芽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都有所变化与发展。
B、端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由皇帝发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只能有一个。
C、校书郎是官名,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后魏秘书省始置校书郎,宋属秘书省。
D、除是表示官职的任命和授予,表示此类含义的词语还有拜、授、拔等。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气,在古代,有在冬至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的习俗,谓之“冬至郊天”。
B.辇,秦以后特指天子所乘车辆;辇下,常常成为天子所居的宫廷、京师等的代称。
C.赠,指在官员生前或死后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彰其对朝廷的贡献。
D.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通称开国皇帝,这里指曹操。其他如赵匡胤称宋太祖,朱元璋称明太祖。
B.印绶,旧时称印信(以作凭证)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佩带在身。
C.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
D.太学,古学校名,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时期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后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羊祜祖上数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
B.邑,即食邑,封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也叫采邑。
C.庠序,古代的乡学,即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如周厉王谥号“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