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2017北京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复习试题及答案(一)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0-27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徽州道上

  ①傍晚必须赶到屯溪。主人刚沏的新茶喝了二道,还那么青绿,就不得不停杯起程了。皖南晴雨不定,早上还是大晴天,这会儿变脸,下起雨来。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了,北方的干燥却不曾使我忘掉家乡雨丝的记忆。中学时,每当春秋远足郊游,最怕的就是阴雨天,晚上睡觉也不踏实,担心屋檐的滴答声。那时我尚未尝过失眠的滋味,一觉睡到天亮,心里有事,四五更时会自然醒来,揉着惺忪的眼睛到天井里去仰望太空。多少次登太白楼、爬翠螺山的兴致,都被这讨厌的雨丝抹掉了。。教。网z。z。s。tep]

  ②早起听广播,说江面有六七级大风。多年不曾有过的怕雨的心情又潜上心头。昨天与那沙同志约好,上午他从合肥到芜湖,我跟他的车一道去屯溪,我们要参加的座谈会明天开始。这么大的风,轮渡能照常开吗?二十年前有次我从裕溪口过江,赶上大风,轮渡停摆,只好伫立江边,眼望长江浪涛中点点风帆颠簸远去,恨不得一脚跨过江南,去亲吻那令人依恋的青山绿水。现在可不同了。这点风算什么?十时半那沙同志准时过江了。我们从芜湖出发时,漫天的急雨突然住脚,天空明亮起来,将这座江城涤净一新。

  ③我平日自称是皖南人,不说黄山,连皖南山区还未去过。那沙同志是广东人,在安徽工作多年,皖南山道跑熟了。沿途稍大一点的集镇,多半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有时还能长长短短谈些有关的风俗人情的趣话。

  ④中午到了宣城,李白的足迹到过这里,光凭这点,就使这座古城遐迩闻名。友人请我们尝新,泡了本地出产的敬亭碧雪。据说,这茶近年很为中外茶客称道,颇有与皖南名茶太平猴魁、黄山毛峰争势的劲头。我从小随大人养成喝茶的习惯,现在每天至少要换两杯。说实话,无非是驴饮,哪里知道喝茶还有许多讲究,什么粗茶细喝,细茶粗喝,好茶的水冲出来是清的,次茶的水冲出来是浑的。我端起玻璃茶杯,茶水明净,透过浮动的新芽嫩叶,能清晰地看到坐在我对面的一位老人。他是我三十年前的语文教师,现在这里的一所中学教书。

  ⑤这是我今天在途中最意外的收获了。年岁渐渐增大,有时出其不意地在他乡会遇上故人,交谈几句,情感也会被少年往事所牵动。今天也一样。他是熏陶我爱好文学的启蒙老师。1954年大水退潮之后,他被调到江北工作。远行时,我们一群十六七岁的伙伴,曾在两岸葱绿的长堤上送别过他,五七年他因发表一篇文章遭受厄运多年,曾被放逐泾县老家务农,据说自学行医,成了附近一带有名气的郎中。前两年才彻底平反,重返教育岗位。我细细端详他,虽然苍老了,却依旧那么干瘦,有精神;当谈起他的近况时,他习惯地做了一个为我异常熟悉的手势,说:现在还好。“还好”,那就好了。至于其他原该探问的一切,我都不敢去触动它。我尊敬地递给他一支香烟,他随手接过,我划亮了火柴……

  ⑥在我的记忆里,他是吸烟的,烟瘾还不小呢!解放初期流行一种简装硬盒烟,一盒50支,没有牌子,比较便宜。他的书桌上常常摊开了这样的盒子烟。有次他为北京一家杂志写稿,大概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评吧。见我进门,放下笔,习惯地伸手摸烟,才发觉烟抽完了。我连走带跑替他上街买了几盒回来。此情此景,还在眼前。现在,我见他吸烟的神态还是老样,不自禁地微笑了。他见我点烟,也笑着说:“你头发虽白了几根,样子没大变,在街上能认出。”我问起当年一些老师,他说多年没联系了,听说多半在皖南各县。

  ⑦停留短促,我们又继续赶路了。雨越下越大,夹有冰雹,汽车以一小时八九十公里的速度疾驶在弯弯曲曲的公路上。目的地快到了,远近星散着黑瓦白墙的小楼房。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

  (取材于吴泰昌的同名散文)

  5.下列各项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重纪实、轻评说,读来有一种亲切、平和的感觉。

  B.作者描写李白的足迹曾到过宣城,使文章内容更加丰满了。

  C.第③段介绍那沙同志的内容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D.明净的茶水引出了触动作者情感的老人,这一笔颇为精妙。

  E.这篇散文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令人称道。

  6.阅读第⑤⑥段,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启蒙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①段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中学时的“怕雨”,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写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这样写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十九)

  1.A B [解析] A.“北京的太阳热得十分干脆、痛快而不同凡响”不是作者想念北京的原因。B.从原文“‘都一处’‘一条龙’‘月盛斋’这些店招看了就使人感到亲切,即使里边卖的食物与过去不大一样了,也不要紧”可知,作者并未表示“为其中食物变化不能保持传统风味而失望”。

  2.① “前门箭楼的燕子”含有双关的意味:一是指围绕箭楼飞翔的千百只燕子,一是指箭楼的侧影像一只凌空飞去的燕子。②古今对比,通过古人喜欢用燕雀这样的小动物点缀宫廷殿阁制造凄寂气氛与作者眼前所见的一派喧腾来表达作者对新时代的赞颂之情。③借活灵活现的燕子来表达对古代建筑师精美造型的赞美之情,借此表达对某些民族形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的呼吁之意

  [解析] 看文章题目的作用一般从内容上的作用、结构手法等形式方面的作用、表现主题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入手:①从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入手,关键词:双关,并能指明两重意思。②从燕子这一意象在文中的运用入手,关键词:对比,并能说明其内容。③从题目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关键词:赞美,呼吁。

  3.示例一:作者在前门大街上看到“都一处”“一条龙”“月盛斋”这些店招后,说“都一处”也卖蟹肉包子时;对此,作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南风北渐”了 。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感叹,表达对北京变化的看法,在这里,作者赞美了新时期北京的发展变迁。

  示例二:作者在前门箭楼前,看到新粉刷的箭楼后,想到曾经箭楼上的招贴画,就像浑身贴满了膏药后;对此,作者发表自己的看法:那可真让人不舒服,简直就像中华民族百年来苦难的象征。她像一位英雄的母亲……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感叹,表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期北京的巨大变化,抒发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必过于拘泥,但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作答。题干说“在记述见闻中常常插入感慨性议论”,举的例子一定要符合这个要求,即记述见闻中插入感慨性议论。举了例子,还要分析例子,记述了什么,发了什么感慨。最后,要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感慨是直抒胸臆,往往是作者情感最为鲜明;当然,有时也会是为了结构上引出下文,这就要具体而论了。

  4.示例一:我同意这一观点。作者以优秀的传统建筑为触发点,表达自己对中国优秀传统在继承学习中存在的只摹其形而不解其神的生硬刻板做法的深入思考,表达自己对优秀传统继承并发展的理解,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例如,在对待国学这一问题上,一些人不加甄别、不考虑社会环境,甚至有些人极力主张在小学阶段推行全员背《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就属于盲目、教条、死板地对待原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的僵化思想,只能导致继承优秀传统的失败后果。

  示例二:我不同意这一观点。作者仅以一个建筑为例,来表达自己对中国优秀传统在继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忧虑,显然是片面的、有失公允的。事实上,在继承优秀传统中,我们在理论研究上、实际运用中,探索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路径,灵活运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比如,我们在尊重历史原貌和精神的基础上,对北京现有“胡同”加以修缮保护,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使北京胡同这一优秀传统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符号。因此,我们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使其更具现代生活气息,更富有生命力,更能彰显它强大的精神力量。

  [解析] 首先要做到观点明确,即同意或者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不得模棱两可。其次要联系本文相关内容,合理分析,证明作者观点正确或有失偏颇。当然,题目要求联系实际,也就是要我们举出典型事例加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三方面都有了,层次清楚,衔接紧凑,说理充分即可。

  5.A D [解析] B项,文中只是捎带一笔,写出李白的足迹曾到过宣城,没有进行描写,也没有使文章内容丰满;C项,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E项,这篇散文反映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6.这位老师是一位颇有才学、经历坎坷、对命运对生活能泰然处之的人。

  [解析] 在文本中找到写老师的内容,从中找出老师的特点,加以概括即可。如发表文章,熏陶学生爱好文学,给名著写书评:老师颇有才学。

  7.(1)在内容上,突出“我”少年时代渴望郊游的急迫心情;在结构上,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解析] 说“用意”,即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看。这里作者本是要写这次在“徽州道上”的见闻感触,但第①段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中学时的“怕雨”,正是衬托今日之行走的坦然淡定;同时,也交代了自己本是皖南人,引出下文对故土风情、故人风貌的叙写,更好地印证主题。

  (2)呼应题目;深化主旨;令人回味。

  [解析] 说妙处,即表达效果,同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与上一题的“作者用意”比较,更侧重于谈效果。首先,此句照应了标题;其次,以此句结尾令人回味:这徽州古道上连接着作者的过去和现在,给作者几多的感触和启示,而这正是文章主旨所在,引人思考。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