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导航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第十四章:风险管理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1-01

  第十四章 风险管理

  第一节 概述

  一、风险的定义

  银行风险简单定义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资产和收益损失的可能性。

  损失是一个事后概念,反应风险事件的发生后果。

  风险是一个明确的事前概念,反应的是损失发生前的事物发展状态。

  二、银行风险的分类

  (一)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借款人或交易对手不能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可能性。(贷款、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

  现代意义的信用风险不仅包含违约风险,还包括当债务人或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不足即信用质量下降时,市场上相关资产价格会随之降低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大类。

  利率风险尤为重要。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或满足正常业务开展需要的风险。

  (五)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中,由于他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国家风险通常是由债务人所在国家的行为引起的,超出了债权人的控制范围。

  国家风险有两个特点:一是国家风险发生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在同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经济金融活动不存在国家风险;二是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不论是政府、银行、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遭受国家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六)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声誉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七)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过程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法律规定,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从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八)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

  第二节 全面风险管理

  三、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新增)

  l   一般由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及其他风险控制部门等组成。

  l 董事会:最高风险管理和决策机构,承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

  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是否尽职履职,并对银行承担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独立的监督、评价。

  l 高级管理层(基石):风险管理的执行机构。

  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是指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的在风险管理方面承担不同职责的三个团队(或部门),即业务团队、风险管理团队和内部审计团队。

  第三节 信用风险管理(新增)

  一、信用风险分类(新增)

依据

分类

风险能否分散

系统性信用风险:对各种金融工具都产生影响的信用风险,不能够通过分散而相互抵消或削弱。

非系统性风险:和特定对象相关的信用风险,可以采取分散的策略进行控制。

风险发生的形式

结算前风险:交易对手在合约规定的结算日之前违约带来的风险。

结算风险: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发生违约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分类

依据

分类

风险暴露特征和引起风险主体

主权信用风险暴露

非零售信用风险暴露

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暴露

公司信用风险暴露

零售信用风险暴露

股权信用风险暴露

其他风险暴露

  二、信用风险管控手段

  常用的信用风险控制手段包括明确信贷准人和退出政策、限额管理、风险缓释、风险定价等。

  (一)信贷准入和退出

  1.信贷准入

  信贷准入是指银行通过制定信贷政策,明确银行意愿对客户开办某项信贷业务或产品的最低要求。

  2.信贷退出

  信贷退出是指银行在对存量信贷资产进行风险收益评估的基础上,收回对超出其风险容忍度的贷款,以达到降低风险总量、优化信贷结构的目的。

  (二)限额管理

  限额是指银行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风险承担能力和风险管理策略,对银行承担的风险设定的上限,防止银行过度承担风险。

  (三)风险缓释

  1.抵质押品

  抵质押品的风险缓释作用体现在客户发生违约时,银行可以通过处置抵押物提高回收金额,降低违约损失率。

  2.保证

  保证的缓释作用体现在客户违约时,由保证人代为偿还全部或者部分债务,提高回收率。

  3.信用衍生工具

  信用衍生工具是用来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的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统称,比较常见的衍生工具有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联系票据和信用利差期权等。

  4.净额结算

  净额结算是指参与交易的机构以交易参与方为单位,对其买入和卖出交易的余额进行轧差,以轧差得到的净额组织交易参与方进行交割的制度。净额结算的缓释作用主要体现为降低违约风险暴露。

  (四)风险定价

  银行需要通过风险定价加以覆盖,并计提相应的风险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遭受损失时进行抵补。

  例如,在贷款定价中,对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可以给予优惠利率;而对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则需要提高利率水平。

  第四节 市场风险管理(新增)

  一、市场风险的分类

  1.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对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

  2.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不利变动导致银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根据产生的原因,汇率风险可以分为外汇交易风险和外汇结构性风险两类。黄金被纳入汇率风险范畴。

  3.股票价格风险

  股票价格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持有的股票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4.商品价格风险

  商品价格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各类商品的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这里的商品包括在二级市场交易的某些实物产品,如农产品、矿产品(包括石油)和金属(不包括黄金)等。

  三、市场风险的管控手段

  商业银行实施市场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将所承担的市场风险规模控制在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使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与其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

  (一)限额管理

  主要包括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和止损限额。

  (二)风险对冲

  市场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管理基础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金融衍生产品来冲销风险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第五节 操作风险管理

  一、操作风险的分类

  根据操作风险引起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

  (一)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主要是因银行内部员工发生内部欺诈、失职违规,以及因员工的知识/技能匮乏、关键人员流失、违反用工法、劳动力中断等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风险。

  (二)内部流程

  内部流程是指由于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缺失、流程设计不合理,或者没有被严格执行而造成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财务/会计错误、文件/合同缺陷、产品设计缺陷、结算/支付错误、错误监控/报告、交易/定价错误六个方面。

  (三)系统因素

  系统因素是指由于IT系统开发不完善、系统(软硬件)失灵或瘫痪、系统功能漏洞等导致银行不能正常提供服务或业务中断,以及由于系统数据风险影响业务正常运行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四)外部事件

  外部事件是指由于外部主观或客观的破坏性因素导致损失的风险。外部事件引起银行损失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灾害、政治风险、外部欺诈、外部人员犯罪等。

  三、操作风险管控手段

  (一)操作风险管理工具

  1.操作风险与控制自评估

  包括风险评估和控制评价两个方面内容:风险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操作风险的发生频率、影响程度进行判断,并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控制评价是根据一定标准对现有控制活动的质量和执行程度进行评价,确定控制效果等级,并对控制活动进行优化改进的过程。

  2.关键风险指标

  关键风险指标是指对业务活动和控制环境进行日常监控的指标体系。

  3.损失数据库

  操作风险损失数据一般通过日常的风险报告制度、检查审计、历史损失数据收集等内部方式来累积,银行也可获取一些外部数据来弥补自身数据的不足。

  (二)业务连续性管理

  业务连续性管理是指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导致的重要业务运营中断,建设应急响应、恢复机制和管理能力框架,保障重要业务持续运营的一整套管理过程,包括组织架构、策略、预案体系、资源保障、演练和应急处置等。

  第六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流动性风险分类

  (一)市场流动性风险

  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反映了商业银行在无损失或微小损失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

  (二)融资流动性风险

  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合理的时问、成本条件下迅速获取资金的能力。

  二、流动性风险的管控手段

  (一)现金流量管理

  银行可将表内外业务可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按照一定方法分别计入特定期间的现金流人和现金流出,以现金流入减现金流出取得现金流错配净额,并通过累计方式计算出一定期限内的现金流错配净额。银行应以其融资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为基础设定现金流期限错配限额,并保证每一期限内的现金流错配净额低于现金流期限错配限额。

  (二)限额管理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流动性风险偏好和外部市场发展变化情况,设定流动性风险限额。商业银行应当对流动性风险限额遵守情况进行监控,超限额情况应当及时报告。

  (三)融资管理

  融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分析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融资需求和来源;

  二是加强负债品种、期限、交易对手、币种、融资抵(质)押品和融资市场等的集中度管理,适当设置集中度限额;

  三是加强融资渠道管理,积极维护与主要融资交易对手的关系,保持在市场上的适当活跃程度;

  四是密切监测主要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和价格等变动情况,评估市场流动性对商业银行融资能力的影响。

  (四)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频率应当与商业银行的规模、风险水平及市场影响力相适应,但至少每季度应进行一次常规压力测试。

  (五)应急计划

  在制订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时,应设定触发应急计划的各种情景;列明应急资金来源,合理估计可能的筹资规模和所需时间;规定应急程序和措施,至少包括资产方应急措施、负债方应急措施、加强内外部沟通和其他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利影响的措施等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